我们为什么要永远铭记今天?

政务   2024-12-13 09:34   四川  


天府新青年

你触手可及的朋友圈

国之祭定格悲痛

“12月13日”

成为不能忘却的共同记忆


南京之痛

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悲剧和灾难

还是国家之殇、民族之痛

也是人类之劫、文明之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今天

是第十一个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祀我国殇,山河无恙!
逝者已矣,生者奋进!


“1937.12.13”!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侵华日军野蛮入侵南京,一手制造了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屠杀惨案。


时间从未抹平伤痛,更不会湮没真相。“万人坑”的累累白骨,展现着铁证如山、不容篡改的反人类罪行,南京城墙上依旧清晰可见的弹孔,如同刻在中华儿女心头永远的伤疤。


(一)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


12秒,是多长的时间?那年冬天,日寇进入南京之后的6个星期中,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中国人丧生在屠刀之下。


据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从军记者铃木二郎记述,“十二月十三日,在中山门附近城墙见到极其恐怖凄惨的大屠杀。”“一个接着一个被刺落到城外去了。只见飞溅的血雨喷向半空,阴森的气氛使人汗毛直竖,我站在那里,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在这场二战期间规模最大、残暴程度最高的罪行中,30多万中国平民和俘虏遭到有计划地残忍折磨和血腥屠杀。


“南京陷落!华东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段沉痛岁月是中国人苦难深重的血泪史,更是一部写满英勇与大义的抗争史。14年间,中华儿女抛头洒血,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际,让“中国必败”的预言不攻自破,更向全世界宣示了正义的力量。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当时世界的主要国家均被卷入战争,可以说战火烧红了半个地球。然而时至今日,距离其成为全人类的完整记忆还有相当漫长的路途。无论是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等侵略者的暴行,还是中国血洒疆场的大小会战,似乎都不同程度地遭遇“遗忘危机”。


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践踏国际法理,将南京大屠杀弱化为“南京事件”。某些政客更频频“拜鬼”,公然为军国主义“招魂”。2016年,日本拒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费,原因竟是该组织在其《世界记忆名录》中列出了南京大屠杀的文件。


就在今年,94岁的清水英男作为曾经的侵华日军少年兵,来到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谢罪,他的真实讲述与忏悔惹恼了一批不愿面对历史真相的人,其甚至遭到了日本国会议员的公开谩骂。


以更大视野看,南京大屠杀相关史料曾多次在国际舆论场上掀起热议。不少外国网友的第一反应都是震惊,表示“从未听说过这样一个极度反人类的战争罪行”,部分人对此还持抗拒态度。某些社交媒体更曾以“无端血腥”“内容敏感”为由对相关图文进行删帖、封号。



两年前,美国一家典当行的老板埃文·凯尔,将一本记录日军侵华罪证的二战相册无偿捐赠给了中国。他却因此在美国遭受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网络暴力,有人说相册是伪造的,有人指责埃文“用战争罪行博名声”……他甚至一度要穿上防弹衣、暂停生意。


(三)


按照西方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为起点的。而事实上,早在德国闪击波兰、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中国就开始独自抗击日本法西斯,是参战时间最早、作战时间最长的国家。也是中国,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制约其“北进”和“南进”,保障了同盟国“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实施,更派出远征军开赴缅甸,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


数据显示,中国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历时14年,是苏联、美国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3.5倍,是英国的2.5倍;中国军队共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占日军在二战中军队伤亡总数的70%左右;日本战败时,向中国战区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占日本在海外投降总兵力的50%以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地区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但正如《中国,被遗忘的盟友》的作者、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二战中有贡献的盟军的认识,有着巨大的偏差,中国的伟大贡献,随着亲历者的离世而被忽视和遗忘。”


在各种场合之下,西方叙事也正在不遗余力将整个东方战场边缘化。比如,苏联军队在1945年1月27日解放了位于波兰的奥斯维辛-比克瑙纳粹集中营。在今年的缅怀纪念日时,欧盟委员会一篇新闻稿却写道,“1945年1月27日,盟军解放了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 


(四)


有人说,语言是上膛的“手枪”。

二战之后,中国成为西方对东方冷战的对象之一,西方故意漠视、矮化、贬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作用,并通过夸大自身贡献,塑造英勇无畏、拯救世界的形象,以期赢得国际声誉并巩固自己的霸权地位。

仍以南京大屠杀为例,1937年12月15日,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报道称日军在南京的江边杀人数千,这其实是最早有关日军在南京暴行的报道。1942年3月,美国还出版过《1937年至1938年冬日军在华暴行》,向民众告知日军的凶狠和残暴。但冷战开始后,这一史实便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据华裔学者张纯如调查:到冷战结束前夕,美国公众所读的综合的或“权威”的二战历史著作中,几乎没有一本详细记述南京大屠杀。

很明显,某些人给战争记忆贴上封条,或将史书重新涂抹,或稀释公理道义,或歪曲历史定论……与其说是“失忆”,不如说是“故意”。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多年,诸多证据也得以“重见天日”,但那些在冷战时期形成的观察国际事务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并未消失,反而随着国际政治结构性矛盾的上升更加凸显。一些人不停强化地缘竞争、拉帮结派,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偏袒所谓的“利益阵营”,本质上还是通过重塑或篡改历史记忆达到解构主流、服务私利的目的。


(五)


张纯如曾说,“除非有人促使世界记住这段历史,否则悲剧随时可能重演。”



今天,我们仍以最沉痛的心情重复这段往事、以最庄严的仪式祭奠受难同胞,是对那些反人类暴行的愤怒控诉,更是不断提醒自己和平的来之不易。守护和平,就必须捍卫历史正义,就必须冲破叙事霸权,由我们自己讲述、解读自己的历史。


从拓展文物挖掘范围,到寻找各国亲历者,再到无数民间力量搜集证据……近些年,更多人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这场“保卫战”。特别是在具象的还原、定性的评价之外,也有很多在史实与情感之间找到契合点的鲜活表达。


比如,国产影片《里斯本丸沉没》在多个国家试映,以文艺为载体打捞中国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底30米处的二战“死亡之船”。主创团队寻访英、美、日、中核心当事人及后代,全方位反映了二战中日军的暴行、英俘家庭的创伤、舟山渔民的义举,坚定地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


从历史向未来,拓宽渠道、放大音量,让真相抵达更多人,以正义感染更多人,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来源丨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长安观察等
编辑丨奇乐
一审一校丨高漪铱
二审二校丨陶陶
三审三校丨张义
 

天府新青年
建立触手可及值得信赖的青年朋友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