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盖娅自然学校前面还有个“自然之友点儿”,这是我们的“基因”。因此,在盖娅十周年之际,我们的“线上盖帮大会”也请到自然之友的创始人之一梁晓燕老师来分享她在自然之友所做的环境教育的经历,帮助大家理解绿色公民的内涵以及关注自然教育的伙伴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
梁晓燕老师的演讲有激情有大爱,听者无不热血沸腾。因篇幅有限,今天的这篇文字仅整理节选了梁老师演讲的部分内容,供大家参考。
我今天想跟大家来聊一聊,在我自己经历的过程中,对于自然之友所做的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我都经历些什么,我有些什么想法。
我在自然之友30周年纪念的时候,写了一篇小短文,当中谈到一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1998年,自然之友出了第一本书,是97、98年要求加入自然之友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伙伴们,从他们的来信中摘取的,他们为什么要加入自然之友,在他们的心目中自然之友是一个什么组织,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自然之友相连接,希望获得的生命体验是什么?
我是责任编辑,梁先生和我一起做了主编,然后我们俩在讨论这本书应该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争论的时间很长。我们讨论了十几天都扯来扯去,没扯出个名字来,觉得这些名字都不好,两个人在讨论的过程当中,突然有一个名字就亮了,叫“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
十多二十年以后,我才慢慢开始体会到这句突然冒出来的话,它不是一个灵光乍现,它概括了我们最早的创始的伙伴们,自然之友的初心是什么?在我心里,最简单、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吸引自然之友所有伙伴们的一句话,我们从大家的来信当中提炼出来的,这句话深深地抓住了我们!后来我们把它作为自然之友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这就是自然之友的初心。
这句话凝练地表达了这群自然之友,在目睹了大自然的千疮百孔之后,我们所有的那种不忍之情,不忿之气!也概括了自然之友,走到一起来的这群人,他们的人格特质是什么样的,那就是“心痛,不如行动!”这样的一种人格特质是在自然之友的整个创立和发展历史当中表现得非常清楚的。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我们与大自然命运与共的一种郑重承诺。
三十年以来,这句话在自然之友们的心里扎下根来,它成为我们组织使命的基石和内核。同时这句话凝聚了众多伙伴的情感与价值,成为我们机构的组织文化。
三十年了,我们和中国整个的社会转型、整个的环保事业紧紧地走在了一起。那我从这儿开头是想要说什么?要说的就是自然之友们有一种人格特质,自然之友这个组织有它的一种禀赋,这种禀赋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是和真实的大自然所面临的困境、和真实的中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种问题走在一起。我们不仅是一个有着良好理念,有着非常好的教育技能的机构,首先重要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是要面对、要出手、要去做我们力所能及联合更多的人去做我们可能做的事。
自然之友的自然教育,我想跟大家说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带的环保的基因,第二我也想谈一谈我们所带的教育的追求。
为什么还会有第二个方面?2013年,我从自然之友的实际工作当中抽离以后,到现在为止十多年,我一直都在做教育创新的推动工作。我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自然教育为我们所倡导的开放性的大教育理念所带来的生机,以及自然教育要想做好,也要向教育创新去追求。
自然之友成立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十三陵的德陵进行了第一次环境教育的教师培训,那是自然之友大型活动的开场,自然之友的所有环境教育工作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那个时候大家都是从零开始去学习,马上进入实践。一边干一边学,一边去做各种各样的学习和培训,回过来马上就进入到“教”的角色。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开始知道要让一个人持久保持内心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美好的一种向往,对去做自然保护的内在的动力和激情。要长久的有这样的一种东西,教育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甚至对儿童来说,基本上是不可或缺的。在我们过去直到今天,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里面,这些内容基本上是匮乏的。
我在自然之友里边,受益于我们在保护着自然,我也在进行自然教育和保护自然的行动当中完全丰富着自己。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高层面的理念和我自己的情感世界,收获太大了!因此后来我在做教育的过程当中,之所以能够被触发这么多的灵感,有这么多的感悟,我感觉我最初的触动来自于自然教育。
自然之友从2000年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环保项目和自然教育的项目,我们在学校里做美境行动,还有绿色希望行动等等,我们的环境教育团队始终都是自然之友团队成员最多的一个团队,也是项目最丰富的一个团队。可是在2007年到08年,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调研报告。2007年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在全国做了《中国公民环境意识调查》,那个调查里面有一个数据非常的触动我们:在全国有初步的环境意识,认为自己有环境保护的责任的人大概占了所有的中国公民的28%,可是真正的去做过或者认为自己有意愿要去做环境保护的人只有4.8%。自然之友的理事会受调研报告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中国有这么多人,有环境意识的人已经很少了,可是真正的在为环境工作而努力而去做一些事情的人更是少得可怜!
2007年自然之友已经成立差不多快15周年了,可是我们看到真正的环境意识的普及还是那么的可怜。于是2008年自然之友在战略规划里边就非常明确地提出来,要做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平台,这是我们的基本使命。
我们要做这个平台干什么?平台上活跃的来做事的人是谁?谁是什么样的人?到2013年,我们非常清晰地开始提出绿色公民培养,让绿色公民每一个人都能够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能够和更多的人去联手,能够和更广泛的力量去连接。我们要作为一个黄埔军校,我们要有一个大的培养人的系统。
后来这15年,自然之友以盖娅学校为最明显标志,再加上自然之友平台上大量的事情,也许我们不完全是直接在做环境保护的工作,可是我们平台上不断涌现的那些受了基本的环境保护的熏陶、开始激发了生命热情、开始拥有基本的环保意识的绿色公民们,有很强的行动力。2014年自然之友20周年的时候,从自然之友的自然教育团队以及其他团队走出来的创业者,建立的各种环保公益组织已经有56个。今天,在我的想象中应该不下两三百个,这些组织他们遍布全国,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使命,有他们针对的环境问题,重要的是他们作为一个一个的小小的核心,周边吸引了一群又一群的人。
为什么我们不希望自然之友是一个组织,因为不管你这个组织有多大,你的周长是有限的。可是如果你是500个组织,你每一个组织也许不那么大,但是你的周长会比一个组织要远远长得多,你所吸纳的人,你所召唤起来的社会力量就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从做教育创新的角度,我在观察自然教育,我看到自然教育的一些我认为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可能也值得在这里认真的说一下。
自然教育非常强调的,是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可是有很多人,很多在自然教育当中的从业者,大家会觉得自然教育就是一种教育行为,因此它和我们要去保护自然,我们要去推动一些保护自然的行动,他们认为这个东西并不直接有关,甚至有的人还会觉得其实是没关系。我并不要从自然之友的角度,我只是从做教育的角度来看,什么教育是更有效的,更有力度的,更有触动人心的结果的。
我认为在自然教育当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其实有三层关系。
当我们粗浅地进入自然的时候,每个人都获得非常好的体验,我们感觉到自然的美好,这个时候它引起了主要是感官的,那种心情的愉快和舒适。而那些东西最本质的还在满足自我的需求,尤其是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当中,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自然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成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而自然其实成为我们一种消费的对象,而这个时候人是自外于自然的,并不跟自然有唇齿相依的、生命相交的那种感觉。很多人觉得我们就做这个,然后我们就非常岁月静好,我们享受自然,我们在自然当中去过那些非常悠闲和很美的日子, OK!不是不好,它也是自然教育中的一个内容。
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层次的教育,从教育本身来说,实际上无法与学习者本身产生深度链接。当一个人作为消费行为、作为一种欣赏行为时,他是随时随地可以放下、随时随地可以转身的,他也是随时随地可以挑选的。当在这个层面的时候,我们的自然教育是非常肤浅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第一个层次,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自我感受为中心,它带有某种程度的“自私”,这个词也不是很贴切,我可以说它是一个层面,在这个层面当中,你是你,我是我,我来享受你,这个层次对于学习者来说很难达到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状态。
首先,我们是一个开放的投入的学习者;第二,我们是和自然敞开心扉的交流者;第三,我要特别强调这一点,我们要进入一个自然的共情者。什么叫共情者,我们进入到自然内部了,我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喜怒哀乐。这个时候我们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人和自然之间开始构建出一种更加健康的关系。这个健康的关系就是我们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以自然和人之间的互动为中心。
举个例子。我们在第一个层面的时候,我们也喜欢自然,我们也爱自然,我们爱动物,我们爱这个植物,可是我们很容易会有要把好的自然据为己有的想法,我们希望有一个最好的地方,我们把它圈起来,我们就要怎么样,这是来给我们享受的。
当我们进入到第二个层次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所有的给自然穿靴戴帽,给他设置界限,都不是自然本性中的事。自然的本性是张开的,是平等接纳的;自然的本性是同声相吸的。你尊重他,他尊重你,你给他爱,他回报你什么?进入到共情这个阶段,是自然教育所要构建的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因为我们感同身受,你痛了你难了你痒了,那个时候我们是奔走呼号者,是积极保卫者。
当我们的教育进入到这样的层面的时候,不仅仅是给孩子做游戏,当你把游戏的场景跟孩子们的生活场景紧密相连,当你在用解决一个现实问题的方式去进行学习的时候,自然教育的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因为什么?因为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因为孩子们把他所有的五感全部都打开了,还有因为他的投入、他倾注的情感与努力,他获得了高峰体验。而高峰体验会带来最好的学习效果。
我举一个特别好的例子。我们自然教育的第一个层面,当我们作为一个享受者和一个消费者的时候,我们怎么看动物,动物园的解说牌都是怎么写的,比如说这是个猫,它属于什么什么科什么什么目,然后底下就是它的毛可用,它的皮怎么样,它吃什么,然后它可能为我们怎么样,它的生存环境怎么样,它是这么介绍的。这个介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含的前提,是它能给我们人类什么?它对我们有没有用?
我们通过自然教育让大家开始产生动物不是为人存在的、动物是人的朋友的概念,让孩子们开始有朋友的概念,你怎么介绍你的朋友,你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了解你的朋友?如果他是你的朋友,你会去介绍他的皮可以用、他的肉可以吃、他的爪子可以怎么怎么样,你会这样吗?你会觉得这样很正常吗?你不会。
因此,我们就由工作团队开始去跟公园合作,带着孩子们为公园里所有的动物的那套标牌重新去写。这样一个自然教育的过程,孩子们去查资料,去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在这个过程当中甚至激发了很多孩子学生物的热情。真正的把他们生命跟自然的连接,打通了!
如果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学习自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他们一生的作用会有多大?还有一点,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课堂学习行为(我们的课堂学习行为是非常的反人性的)。接触我们自然教育的孩子,就是接触走到第三个层次的自然教育——关注环境的真实问题,面对环境的真实状态的自然教育,当我们带着孩子们来进行这样的自然教育的时候,你也会发现孩子们对自然的那种情感的深度,他们和自然连接的程度以及未来他的生命发展,和自然发生的关联那就太多太多了。
因此,我不觉得自然教育它就是一个教育,它和各种各样的对自然的关切、环境的行动好像是无关的,不对!我就从学习效果来说,真实有效的学习行为,是和真正的自然保护、真正的自然关切,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紧密相连。因此,我们不仅仅是从环保的理念出发,我们也从学习的理念出发,这两者殊途同归。
所以,自然教育是和真实的生活、真实的问题、真实的困境密切相关的事情,它不是一个虚头巴脑地悬浮在天上的一个东西。
学习是有它特定的规律的。我希望我们做自然教育的老师们,或者做自然教育的体验师们,我们都能进行深度的教育探索和教育创新,它和我们保护环境的真实行动,其实是殊途同归,是完全能够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我们能够把我们在行动中感受到的、体验到的东西,转化成教育内容,我们就不仅仅是一个环境卫士,同时我们也真的是一个优秀的自然教育的老师。
我希望自然教育领域当中未来的从业者,我们自然教育的老师、志愿者、爸爸妈妈,都能把成为行动者与老师的统一体,作为我们未来的专业目标,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自然教育的水平就能够大大的提升,我们自然保护的行动和影响力也能达到。
讲座内容摘录整理:橙子
排版编辑:大岛樱
(此专栏文章列表,随发布持续更新)
一个机构的品格决定了它所做的自然教育的样貌,来参加盖娅自然学校的培训,理解“第三个层次”的自然教育。
最新一期(第76期)的初级自然体验师培训(深圳站)招募已开始,不论你是想走上”自然体验师“的道路,还是只想和自然重建紧密联结,都值得来参加这样的一次培训。
12月9日-13日·深圳站
除了初级自然体验师培训,我们还在深圳安排了一场博物主题的自然教育基础培训,一次培训两个证书,也是很值得安排哟!
12月13日-15日·深圳站
蚊滋滋说,梁老师的演讲“力透屏幕”。想要直接感受梁老师带来的满满的力量,建议还是去听演讲的回放——本次盖帮大会所有mini 工作坊的回放,都在盖娅线上学习平台。11月30日前加入,还可获赠盖娅自然教育线上微课《自然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