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学子成为强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政务   2025-01-15 19:01   甘肃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甘肃教育系统“改革攻坚年”,也是甘肃教育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部署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一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甘肃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谋划推进“三区一院”建设,主动回答“教育强国、甘肃何为”的时代命题,全力以赴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省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突出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展现新风貌




这一年,着眼政治属性,全省教育系统以铸魂育人为统领,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生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尤为关键。全省教育系统不断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体系建设,更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把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宣讲对谈统一起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同时,优化“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统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科专业骨干教师、党员干部 “四支队伍”,强化社会实践育人、“一站式”学生社区等要素建设,纵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体构建大思政格局和生态。

2024年4月以来,甘肃省委教育工委举办的“理响校园·培根铸魂”全国两会精神示范性宣讲暨“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深入全省50所高校,将一个个关于奋斗、筑梦、使命与担当的故事娓娓道来,为高校学子带来一堂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海霞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宣讲,让该校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5班学生胡瑞轩深有感触,他说:“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创新,青年象征着朝气、活力,二者内涵相通、意蕴相连。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代中国青年责无旁贷的使命。”
全省教育系统持续深化素质教育,突出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学校全员参与的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辅导机制。同时,全覆盖开展学生体质强健、美育浸润、劳动习惯养成等行动计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古浪县富民完全小学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每个年级都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足球教学和训练活动,校园足球蔚然成风。“足球运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特长,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体现了活动锻炼人、塑造人的育人特色。”该校校长朱世云说。
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积极构建足球特色学校发展工作机制,大力推广每天一次足球活动、每周一节足球课、每班一支足球队、每月一次足球比赛、每学期一次足球文化节、每年最少一次省级足球联赛的特色校“六个一”行动。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每学期举办年级、校际足球联赛,每年举办省、市、县三级足球锦标赛,形成班班有活动、校校有比赛、大中小学生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走,去基层,去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集结在校园内那分外醒目的横幅下,2024年毕业季,河西学院873名毕业生背起行囊,奔向远方。
西部已成为很多甘肃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截至2024年8月,2024届高校毕业生在西北五省区就业人数达到9万多人,占已落实就业去向人数的近七成;十年来,累计向西北五省区输送高校毕业生66万余名,全省超过半数青年学子选择西部建功立业。



突出公平优质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大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
这一年,着眼人民属性,全省教育系统以建设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支撑,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提质扩优行动,努力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回望2024年,“改革、攻坚”的主线贯穿始终。全省基础教育构建起“高中以县城为主、初中以县城和区域性乡镇为主、小学以乡镇中心校+教学点为主、幼儿园乡镇村一体办园”的发展格局。
走进嘉峪关市峪泉镇中心幼儿园,教师正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观察树叶,秋日的阳光洒下来,落在孩子们喜悦的脸上。
室外有草坪、滑梯,室内有一体机等设施,活动室里玩教具五颜六色、各式各样……“幼儿园的各项条件都不比城里差,还开设了具有农村特色的游戏活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这么好的幼儿园,太幸福了。”家长纷纷表示。

2024年,全省通过公办园扩容工程支持城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6所,新增园位2.8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4.65%;建立义务教育集团498个、城乡学校共同体388个、新增优质学位8.96万个;玉门市、通渭县分别创建为国家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国家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
截至目前,全省12个县学前教育1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首批接受优质均衡评估的嘉峪关市和高台县义务教育32项指标全部通过国家认定。
中考改革如何改、怎样改?始终牵挂着每一个人的心。甘肃比国家提前两年实施中考改革,有效缓解了“中考内卷”和社会焦虑,属地招生政策彻底扭转了多年来跨区域、“掐尖招生”现象。酒泉、嘉峪关、金昌率先开展中考改革试点,三地普通高中录取率较2023年分别增长17.2、11.2和13个百分点。同时,把办优办强普通高中作为夯实基础教育基点的第一工程来抓,比国家提前两年实施“强县中”计划,统筹省、市、县三级力量,集中摆布人、财、物三大资源,基本形成顺应发展大势、契合人民期盼、体现功能定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格局。

据统计,全年投入近8亿元支持20所县中完成107个项目;遴选72所省级示范高中结对帮扶136所县中。在“强县中”政策的指引下,渭源县第一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4年,这里新建起了一栋三层标准化食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购置食堂设备3套,新增餐位1500个;新建1个数字化物理实验室;维修改造教学楼15560平方米、运动场26576平方米。
看着学生们在新修的操场上肆意奔跑,绽放青春活力,渭源县一中的相关负责人高兴地说:“‘强县中’项目的实施,让全校教师有劲头、学生有活力,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学校的蓬勃发展之势,能够看到学校化蛹为蝶的完美蜕变。”

回望2024年,“公平、质量”的底色澎湃动人。“餐厅盖好后,大大节约了我们吃饭的时间,我们再不用排着长队露天打饭了,我和同学们都很开心。”正在选菜窗口排队的玉门市独山子学校七年级学生何同学高兴地说道。
餐厅外寒冬料峭,但餐厅内温暖如春。玉门市独山子学校餐厅从2024年5月立项到9月底交付,短短4个月时间就让学生们拥有了崭新的就餐环境。
2024年,全省超额完成“强县中增学位建宿舍扩食堂”项目年度计划任务——在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主城区实施40个项目,增补义务教育学位28100个;在47个有建设需求的县区实施64个项目,建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1335套,改善2500名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在63个县区已建成投用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食堂478个,受益师生27.45万人……

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甘肃省教育厅把最大限度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尽早开学、学生尽早上课”作为头等大事,灾后第4天全县5千多名高中学生线上复课,第7天全县中小学通过“线上教学+帐篷学校”方式全面复课;70天完成185所受损学校室内外维修改造;150天高质量完成17所重建新建工程,灾后重建创造了“甘肃教育速度”。
2024年秋季学期,积石山县231所学校如期开学,并实现网络联通使用、教学设备配备、教材书籍配发、学校附属设施、消防设施设备、学校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和环境质量检测等“八个到位”。



突出战略引领

高等教育支撑科技人才作用充分发挥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甘肃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是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甘肃高等教育承载着服务国家战略、发挥“接东济西”的重要功能。

这一年,着眼战略属性,甘肃省委、省政府抢抓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重大机遇,全面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以打造首个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为核心,在建体系、求突破、深融合、提质量、促转型、拓空间上下功夫,全面推动高等教育从量变向质变“跃升”,同心协力在服务经济发展上真正“破题”、立功。

甘肃扎实推进实施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4+1”突破工程,着力推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甘肃农业大学“草学”、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及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等优势特色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如今,“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全省高校的最大共识和头等大事。

与此同时,持续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发展,迈出了打造西部学科高峰的坚实步伐。加快“四新”建设,在全国率先实施新文科建设“十项行动”,积极创建一批示范高校、示范性特色学院和示范专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打破校际壁垒、促进共享共建,推动高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教学互评、资源互享、学位互授”试点工作,补齐了各高校的“短板”和“洼地”。

2024年,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出台,一系列重大活动持续推进,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承办教育部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西北片区座谈会;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在西部省份率先开展高校分类评价;聚焦先进核能等三大产业主攻方向,协同高水平大学、地方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标准筹建甘肃高等研究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深度融合。

在院校设置上,升格2所普通本科高校、组建2所本科职业技术大学,一次性完成12所院校建制升格;在学科学位上,新增6个博士、一级学科4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西北师范大学成为全国唯一的“简牍学”交叉学科学位授予单位。

在高校服务发展上,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打造“科研攻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高水平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一年来,高校立项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项目占全省总数的八成以上,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实现新突破,高校“龙头对龙头”、青年博士教师“入企入园”行动成效明显。



突出“三全”应用

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变轨超车





走进岷县四中高二(6)班的直播课堂,学生们正通过电子白板跟随成都七中的刘敏老师学习《贞观政要》,也让参与直播教学一年多的随堂科任老师刘红燕收获颇丰,“从刘敏老师的课堂中我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自这些“智慧课堂”开始,而这些“智慧课堂”,“生长”于“肥沃”的智慧教育平台。这一年,全省教育系统以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助推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建设为路径,深入推进全域全员全流程使用智慧教育平台工程建设,在全省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13个、标杆校280个,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互通共享。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在这片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广袤土地上,星罗棋布着2306所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曾因布点多、规模小,成为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陇南市立足市情、因地制宜,把加快教育信息化作为“破瓶颈、补短板、促均衡、提质量”的助推器,通过常态化深度推广“三个课堂”应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持续攀升。

据统计,全市99所城镇学校通过“专递课堂”结对帮扶,解决了219个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开不齐课、学生“吃不上”的问题;103所优质学校通过“名师课堂”采取“一校带多校”模式解决了230所薄弱学校学生“吃不好”的问题;14所高中通过“名校网络课堂”与省外3所名校开通远程同步互动课堂,解决了优秀学生本校课堂“吃不饱”的问题,教学质量和学生回流实现“双提升”,形成了学生在“家门口上好高中”的新气候。

不止是陇南教育“蝶变”。甘肃东西狭长,蜿蜒1600多公里,参考借鉴先进模式、利用数字手段联结城乡、建立以强带弱教育机制,努力使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全省各地助力边远地区孩子在家门口同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有力举措,也是甘肃教育“变轨超车”的最好抓手。

如今,“全域全员全流程”使用智慧教育平台实现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应用智慧教育平台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互动教研等,已成为我省学校教师工作的常态。课堂内外,智慧教育平台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精准“画像”,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扬帆起航迎旭日,挥桨奋进破浪行。

新时代新征程,全省教育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各项任务,着力构建顺应发展大势、契合人民期盼、体现功能定位、彰显区域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来源:甘肃省教育厅


会宁教育
发布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