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福建漳州农户七十多亩水仙花被铲除,后有四川成都怡心广场移栽玉米搞形式主义。为何一些“拔苗砍树”、“填坑平塘”等不顾农业生产实际的行为频繁出现?这些行为与“整改复耕”有何关系?郧文聚表示,部分地方不按政策走,把耕地变成林地、园地,违规进行挖湖造景的工程等,国家应该对过去这些违规、违法和超标准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跟非粮化生产的错误进行纠正。这是主导面,而且必须进行。所以,在看到“拔苗砍树”这一表面现象的同时,也要看到背后的实质,才能对“整改复耕”问题有一个正确理解、正确认识,这样才有利于大家共同行动。
在何可看来,进行复耕复垦是十分有必要的,且是一个长远性的、战略性的工作,要去推进。但是,可能少部分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就不顾一些花卉、果树情况,把作物毁了,把鱼塘给填了。这其实是一种“一刀切”的做法。凡是“一刀切”都等同于“懒政”,没有因地制宜,没有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去推进这项工作。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方对辖区内违规占用耕地种树造林的现象进行纠偏,要求整改复耕、恢复种粮。一些网络自媒体在报道这一现象时,生造了一个叫做“退林还耕”的概念,并且和此前国家出台的“退耕还林”政策相提并论。
何可表示,“退耕还林”的全称是“退耕还林还草”,就是将一些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耕地,或者说容易引起土地沙化的耕地,有步骤、有序地把它停止耕种,再种上植被。退耕还林还草的工程具有很强的生态效益。因为“退耕还林”这个政策太深入人心了,所以面对这种现象的时候,网友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编一个跟它不一样的叫做“退林还耕”。其实,“退林还耕”根本就不是一个全国统一的政策,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制度,甚至可以说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行为。
郧文聚也表示,国家的政策中从来没有出现过“退林还耕”这个概念。过去十年间,由于搞国土绿化、农业结构调整,我国耕地变为林地、园地、景观工程,还有去种花、种草这样的情况,面积很大。从耕地变成了林地,是1.12亿亩;从耕地变成了园地,是0.63亿亩,合计是1.75亿亩。这种变化是不符和国家政策的,需要对这样的“林”“园”进行恢复。这是一种“退耕还林”,还是一种“整改复耕”?答案当然是“整改复耕”了。
网友所传的“种树改种粮”的所谓“退林还耕”,实际上就是对违规占用耕地种树造林的土地恢复种粮,即“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所以说是整改,而不是去退,“整改复耕”是比“退林还耕”更准确更科学的概念。将目前各地开展的耕地恢复措施笼统地称为“退林还耕”,并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强行挂钩、混为一谈,是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策具有一定导向性的污名化误解误读,容易让老百姓认为政策朝令夕改、急转弯,必须予以澄清。
在“整改复耕”的过程中,复垦复耕的土地需要按照国家政策来实行。那么,复垦复耕的土地性质该如何判定?又该如何界定土地是否需要进行“整改复耕”呢?郧文聚介绍,我国耕地调查中有一本账,不仅每十年要做一次系统调查,而且每年都有变更调查。这个空间、这个土地是什么用地性质是清楚的,在哪一年进行变动也是清楚的。但是它符不符合规划或者计划,需要进行认定。如果这个过程中间出了问题,就需要按规划或计划把它调整过来。
对于需要进行复垦复耕土地的性质认定,主要是以2009年为基数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土二调)认定的耕地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里的一张图。这张图里哪些是耕地,哪些不是耕地,就按照这个来认定。这中间如果耕地是按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转出去的,没问题;但不是按照这个政策、规划走的,必须得还回来。大家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判断这块土地是否需要复垦复耕。①超标准地把耕地变成了林地。超标准就是说,这个地方本来批准了一块地可以搞绿色通道,比如说建8米宽,但是最后整了50米、80米甚至100米宽,这就出问题了。②超政策范围,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比如一块土地本来是做耕地使用的,但是农民觉得种经济作物收益更高。这种情况是否可以呢?在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的话,如果农民这一季种粮了,下一季种菜了,或者种了其他作物,这种情况是允许的,还可以作为耕地来认定,因为一年种一季粮就可以继续认定它为耕地。如果这个耕地是整年甚至连续几年没有种粮的话,就存在问题了。还有一种就属于破坏性质的,特别是在永久基本农田里边挖塘养鱼、种草、种树、搞苗木等,把这个土都给带走了,这些就超出了关于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的要求。
何可介绍,坡度太陡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一般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区不允许开垦耕地,这实际上是破坏生态,不利于水土保持。再比如说,一些地区灌溉方式是以抽取地下水为主,这种情况也不能够去造水田,因为水资源比较稀缺,如果再在这种地方开垦农田可能会让这个稀缺的资源变得更加稀缺,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
对于已经不太适合做耕地的土地,但土地性质依旧是耕地的,郧文聚表示,在国土三调中对这样的耕地做了签注,在规划的时候把它锁定。我国将来会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把真正优质的耕地还回来。如果费了很大劲恢复了耕地,结果带来的是风险,或者带来的是对农民利益的一种损害,那就不行了。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做好“整改复耕”工作
让“良田”回归“粮田”
守好“天下粮仓”
端牢“中国饭碗”
来源:新华社、中国食品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