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明年的经济工作做出系统部署,提出要抓好大力提振消费、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重点任务。看清当前经济形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握年度经济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抓住重点精准发力,是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所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旧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持续加深。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总体上维持艰难复苏和低速增长的态势,经济运行缺乏亮点。新冠疫情又给不景气的世界经济造成新的冲击,后疫情阶段没有出现持续的复苏反弹,增长迟缓构成当前世界经济长周期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国际上出现许多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各种矛盾、摩擦交织在一起,局部冲突和战争不断。市场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上升,逆全球化思潮明显抬头,国家霸权和挑衅行为逐渐常态化,经济全球化遭遇空前挑战。国际环境的急速变化,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稳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国内经济正处在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运行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突出的问题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我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仍处在磨合期,新发展动能蓄势发力的节奏跟不上传统动能调整弱化的节奏。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只有看到问题的存在,迎着问题而上,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最终解决问题。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的特征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没有改变,未来发展仍有许多优势,包括一些独特的优势,具备充分有利的支撑条件。总体上看,形势虽然存在着困难和挑战,但好的基础仍在,面临的机遇也有很多,长期稳健是发展主线。尽管外部环境愈加趋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但中国经济发展始终保持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在30%左右。
总的来讲,对于当前经济形势,既要直面问题、正视困难,又要积极乐观、坚定信心,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和行动,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需求不足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经济下行的主要矛盾,必须把扩大内需摆在优先而突出的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部署,将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重点任务之首,应当下大力气形成突破之势。
经济发展受社会总需求的约束,总需求又分别来自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其中消费占了大头。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提升,市场经济发展越成熟,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的占比就越高,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现在的问题是,我国消费占社会总需求的比重偏低,这是结构性的矛盾。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刚刚超过50%,而发达国家一般达到80%左右,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能达到65%—70%。但换个角度看,我国在扩大消费内需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消费增长的空间还很大。近些年,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也充分说明,扩大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和稳定锚。
有效提振消费,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一是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因为较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增加收入能够产生显著的增加消费效应。二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发展壮大经营主体,充分就业才是增加居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尤其是要针对目前青年就业率相对较低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三是进一步调整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丰富多元化消费场景,多手段激励传统消费和新型消费。四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扩大发放消费劵规模、以旧换新消费等方式,激活更大的消费潜能。要充分用好中央政策,把为提振消费而扩大的政府支出纳入有效赤字管理,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把资金用在扩大内需的刀刃上。
与此同时,还要从投资的角度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投资特有的乘数效应,全方位地扩大国内需求。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市场预期,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活跃升温,支持社会资本投大项目,投长期项目,投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项目。另一方面,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新精神,为此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这一精神应当吃准吃透。对于地方而言,应抓住当前国家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机会,聚焦“两重”“两新”,在重点投资领域积极储备项目,及时开工有条件的项目,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适度超前安排跨周期的长期项目,有效增强投资对扩大内需的支撑力度。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大量新技术不断问世,大批新产业接连涌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当其时,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加快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既放大增长新动能,又推动传统动能更新,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新发展理念是管长期的,坚持创新发展是推动经济始终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前行的根本。在任何时候,包括在遇到较多困难和挑战的形势下,都要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善于布局创新资源配置,加大科技力量的组织力度,高度关注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进展和突破方向,高效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把创新延伸至经济活动的各个链条和空间。
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特殊机遇和挑战,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南京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方面基础较好,应用场景丰富,关联产业密集,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目前的着力点应放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成果产业化应用和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上。尤其是在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上要不遗余力,这是形成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关键。无论是从国际上看,还是从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动向看,可引领应用技术方向的都是龙头领军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广东、浙江涌现了一批国内领先并走向世界的行业龙头领军企业,现在人工智能时代正迎面而来,“人工智能+”孕育着大量的机会,应该有更多的地方涌现新的行业龙头领军企业。
传统产业也有大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会,但前提必须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改造,实现深度的转型升级。所谓深度的转型升级,就是要应用当代先进技术成果,主要是采用先进的数智技术,对全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提升,全面提高产业效能和经济效益,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防止对新技术浅尝辄止,只做局部甚至是点缀式“改造”,整体技术水平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不少制造业企业对数字技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企业上网和办公数字化,整个生产流程没有大的改造,远离“云计算”“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数智技术,也不知“上云”为何物,并没有真正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南京这些年涌现出了一些利用数智技术重塑生产流程的先进典型,如南京钢铁集团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成为国家工信部门在全国推广的样板。应当在全市范围内加大应用数智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示范推广行动,促进更多的传统企业实现深度转型升级,更好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除了努力扩大内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外,还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共部署了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都要加紧推动落实。在要完成的所有重点任务中,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一条基本主线,贯穿于所有的工作,要以深化改革为推进各项工作提供动力。
经济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改革问题,是关系到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改革到位了,体制机制有活力了,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扩大消费内需必须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活跃经济、繁荣市场、壮大市场经济主体,让企业有发展空间。企业发展了,就业者收入就会增加,就业岗位就会增多,增加消费才有持续可靠的保障。必须以更加紧迫的意识深化有关市场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制度改革,消除一切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形和无形的障碍,始终尊重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打消企业经营者的顾虑,改善市场预期,增强经济活力,为全体居民富裕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基础。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也要始终贯穿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切实改革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大量科研成果长期挂在墙上转化不了现实生产力的严峻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从人才和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入手,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通道。高校、科研院所有许多科技成果落不了地,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发人员对企业真实需求不了解,缺乏实际的生产场景意识,研发活动与实际脱节,即使通过一定方式(如同行评议、报奖)取得了成果,也只能永远挂在墙上。从科技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交流通道,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条件。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杰弗里·辛顿,不仅自己办过公司,而且有在美国谷歌公司任高级科研主管10年的经历,结束企业任职后又回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教授。国内除了广东深圳,这一重要的人才交流通道尚未得到打通。南京高校、科研院所云集,有条件的企业众多,可以在这方面率先深化改革,为全省乃至全国探出一条新路。
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还必须坚持干字当头,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落实各项任务。要强化正向激励,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营造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坚决纠偏不干事的笑看干事的、不改革的诋毁改革者的行为,不让擅长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人达到功利目的。总之,高质量发展是干出来的,全面做好2025年的经济工作也必须始终干字当头。
(作者是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社科名家)
来 源:南京日报
编辑整合:梧桐论语
>>了解更多请关注“梧桐论语”微信号<<
梧桐论语公众号
微信号:
njwtly
大理论—微讲述—零距离—宽互动
互动留言,留下你的心得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