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脉相承,既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历史映照。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信仰旗帜,从文化的起源、本质、生产规律、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建设的方法原则等多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予以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为党的文化理论和文化工作布局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对文化的领导权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命题。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任务;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增多,国与国之间竞争激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文化领域的较量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愈发明显,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在全球的地位日益重要。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国家秉持冷战思维,企图凭借经济和科技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入侵,以阻碍中国的崛起。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因此必须加强文化领导权,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明确提出要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并阐明“新的文化使命”重大命题。党的百年历史充分彰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除此之外,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持续推进文化建设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与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聚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这一使命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作用、文化发展规律等基本原理,提出并阐释了“文化自信”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正是基于对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深刻洞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文化自信理念既注重坚守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又倡导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影响力,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理论,聚焦核心价值观命题,提出并阐释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核心价值观命题提升至重要位置,使理论视阈从一般价值取向深入到核心价值观层面,更加凸显了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了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凝聚功能,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拓展了理论空间,加深了理论深度。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融入具体的历史和民族语境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律,这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强调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类文明观,阐明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从而促进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构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只有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打破“西方文明优越论”的错误认知,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进而影响国际舆论场,掌握国际话语权,实现中国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协调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概括文化发展的科学方法,提出并阐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明确指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发展繁荣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倡导引导更多人深入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在于推动文化创新,促使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社会实际以及人们的价值理念相结合;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而言,其旨归是不断开创文化工作新局面,确保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关键途径,只有通过文化创新,寻找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契合点,才能使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吸引力。其中,“创造性转化”侧重于梳理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涵,遵循其原有发展规律,结合时代特点转换表达方式,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开发传统资源,在保留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赋予时代内涵,以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创新性发展”则着重于对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创新内容组织方式,或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多维度重组,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将文化发展推向更高层次。
总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完成转化才能推动发展,实现文化的长久传承;后者是前者的归宿,创新的目的在于推动发展,而发展又将为转化提供持续动力,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走好这条“双创”之路,需要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紧密结合,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使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实现双轮驱动,更好地助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 源:南京日报
编辑整合:梧桐论语
>>了解更多请关注“梧桐论语”微信号<<
梧桐论语公众号
微信号:
njwtly
大理论—微讲述—零距离—宽互动
互动留言,留下你的心得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