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校友记第七期 | 颜鸣皋:献身航空动力学的民族脊梁

文摘   2024-11-12 15:20   江苏  











国际航展的舞台:

中国航空工业崛起与全球对话







2024年11月12日-17日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作为中国展示航空航天科技的重要平台,珠海航展汇集了来自全球数百家顶尖航空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最新成果,搭建了国际航空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中国不仅展示了诸如战斗机、高性能无人机和先进航天器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也借此机会与国际同行展开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探讨。 


国际航展上展现的最新成就,是中国航空工业加速追赶和迈向世界前沿的象征,也反映了中国在核心技术上的不断突破。这一切离不开一代代航空先驱的努力与贡献。正是他们在航空事业发展初期奠定了技术和科研的基础,才让中国航空工业从引进、模仿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在今天的国际航展上,中国的航空科技成果不仅展示了国家的实力,也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航空工业重要参与者的开放态度和合作精神,彰显了中国从科技“追随者”走向“创新者”的信心与底气。


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不得不提的是那些在航空科技领域默默耕耘、贡献卓越的科学家们,其中,颜鸣皋校友便是杰出代表之一。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中的璀璨明星,颜鸣皋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不懈的创新追求以及对国家航空事业的无限忠诚,成为了后辈们仰望的灯塔。他的故事,是对“中国航空梦”生动而具体的诠释,展现了在艰难岁月中,如何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推动中国航空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丽篇章。颜鸣皋校友的事迹激励着每一位航空人,不仅在技术上追求卓越,更在精神上传承着航空报国的崇高理想,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与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卓越工程师校友记











颜鸣皋


从书香门第走出的科学报国者



颜鸣皋(1920.6—2014.12),浙江慈溪人材料科学家、金属物理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早年求学于战乱之中,却矢志不渝,以非凡的悟性和勤勉,在紧张的学习中萌发了对工程学科的兴趣。1942年,颜鸣皋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机械系,随后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冶金科学硕士学位及工学博士学位。面对祖国的召唤,他于1951年毅然回国,在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冶金系担任教授,后调入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担任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等职务,为中国航空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颜鸣皋是我国航空钛合金研究工作的开创者之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钛合金试验室,他在金属织构理论、航空钛合金研究、航空高温合金应用基础研究和航空金属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创造性的成果,并为航空材料领域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












求学之路:

知识的求索与报国之志的滋养



1940年颜鸣皋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留影


颜鸣皋的求学生涯充满了奋斗的色彩。高中时期,他便在数学和物理领域展现出非凡才华。抗战爆发后,他克服重重困难,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在战乱中学习航空工程技术,将个人求知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留学美国期间,他博览国际最前沿的航空动力学研究成果,铭记祖国的落后与危机,将几乎全部时间都用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中,为回国后的科研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导师曾称赞他为“天才的工作狂”,而他自己却表示:“我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积蓄报国的力量。”求学归来,他带着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学识,毅然投身祖国的航空事业,以知识报国,成为当时极为稀缺的高端人才








开创贡献:

奠定中国航空动力学的理论基石


上世纪80年代参加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

参观NASA兰利中心


颜鸣皋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航空动力学、空气动力学、燃气涡轮发动机等领域。他深知中国航空工业的薄弱,因此立志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为中国航空动力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在空气动力学方面,他深研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需求,制定了一套系统的学科框架。这套理论体系在当时属于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研究中,颜鸣皋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创造力。他针对发动机的热力学特性,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和技术,解决了多项燃烧稳定性、材料耐热性等核心问题。在面对缺乏资源、设备落后的现实困境时,他带领团队以手工计算和小型实验设备为主,逐步推导出适合中国航空领域的理论模型他的工作不仅是对国外理论的简单引进,而是以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之路







实干担当:

从零到一的开拓者



上世纪70年代在办公室


颜鸣皋不仅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一位执着的实干家。他回国后迅速投身于中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几乎将个人生活与国家需要完全融为一体。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航空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航空发动机更是严重依赖进口。颜鸣皋深知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带领团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展开了自主研发。


在他的主持下,多个型号的涡轮发动机先后被研制成功,这些发动机性能卓越且符合中国的实际需求,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在多个重大航空项目中,他力求科学、严谨,将每一个细节都追求到极致,确保了项目的成功和创新。有一次,在进行一项重要的实验时,颜鸣皋发现实验数据出现了一些微小的偏差。尽管这个偏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不大,但他还是决定重新进行实验。团队成员认为这样做有些小题大做,但他却坚持认为:“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每一个数据都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在他的坚持下,团队重新进行了实验,最终得到了更加准确的数据。


他曾对团队成员说:“技术容不得半点妥协,哪怕是在实验室里的一丝瑕疵,都可能在未来的天空中酿成大祸。”正是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得他的团队成为了中国航空领域的一支“尖刀”力量,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立下了卓著功勋。







无怨无悔:

科技报国的一生追求



颜鸣皋一生追求的是“科技报国”。他并不在意名利,而是默默无闻地耕耘在科研第一线。他坚信科技的力量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能够带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这种信念不仅让他自己不懈努力,也感染了身边无数的同事和学生。许多人因为他而选择了航空事业,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颜鸣皋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科研工作上,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衣着简朴,不求奢华,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之中。晚年时,他谢绝了多次荣誉和表彰,因为在他心里真正的荣誉并不是来自奖章和称号,而是来自他所推动的航空事业的发展。这种无怨无悔的付出和高尚的境界,成为了后人铭记和仰望的榜样。







家国情怀:

科技的使命与担当



颜鸣皋的成就和精神,对后人而言是宝贵的财富和巨大的启迪。他用一生诠释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深知中国要从根本上摆脱科技依赖,必须在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上独立自主。他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耕耘的结果。他启示后人,科学家的使命不仅仅在于实验室内的探索,更在于如何让科学成果服务国家需求、造福人民福祉。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的繁荣和强盛而努力奋斗。


颜鸣皋的一生,浓缩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他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中国科技自立的象征。他的贡献推动了中国航空动力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他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一座丰碑,展现了真正科学家的信念、执着与伟大人格。在今天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铭记颜鸣皋的精神,将他的报国之志、无私奉献的精神化作我们的动力,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和强盛而奋勇前行


颜鸣皋的故事,不仅是航空人应当铭记的,更是每一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灯塔。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只要秉持科学报国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实现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创新与超越。正如他所言,“真正的强国之路是科学与技术的独立自主”,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以他为楷模,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和强盛而努力奋斗。










供稿 | 刘洁蓉 王天涵  

责编 | 王天涵

审核 | 陈扬

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官方公众号,主要面向学校师生和全社会关心支持学院工作的广大群体,用于发布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相关新闻、通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