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生活圈”,提升了人民生活的满意度,也是民生改革获得感的注解。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主村社区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一价值旨归,在市委六届六次全会被再度重申,重庆一定要“做到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民生福祉,是衡量改革得失的最好标尺。人们为惠民利民的政策点赞,也对眼见为实的变化有感。怎么变?让缺失的变为拥有的,让困扰的变为便捷的,让期冀的变为现实的,让变化变到人们的生活里、收入中、心坎上,变化才有意义,改革才见效益。
沙坪坝区小正街137号,闲置二十多年的办公楼被改造为人才公寓——这是国资盘活之变带给人的利好;江北区寸滩街道,通过基层智治新增的100多个车位,让居民“再也不用半夜下楼挪车”——这是数字治理之变带给人的便捷;两江新区叠彩城小区,300余万元“以奖促治”资金用于油烟治理,居民又能到顶楼晒衣服了——这是美丽重庆之变带给人的舒适……
最能证明改革含金量的,从来都是人民的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实践也在一次次有力地证明,把群众的愿望当作改革的发力点,就能有效定位改革的切口与支点;将改革的评分表交给人民来打,就能不断为改革校准方向、增添成色。
以民生福祉检验改革成效,要从眼前小事做起。每年重庆都会公布一批重点民生实事任务,老旧小区改造、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婴幼儿照护服务……桩桩件件,无一不是在“小切口”里“办大事”。增进民生福祉,需注重小处着眼,及时有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是要善于用社区食堂建设等具有撬动作用的“微改革”回应民生之需,实现惠民有感。
以民生福祉检验改革成效,要为长远大事蓄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否不断得到满足,事关共同富裕,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要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从深层次破解就业、教育、住房等领域的民生痛点入手,要敢于对长期性、顽固性难题“开刀”,精准谋划一系列改革举措、政策供给,持续在改革中夯实支撑高品质生活的制度基础。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唯有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见成效、享红利、得实惠,改革才能越改越合民意,越改越有动力。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章 端
校对:潘 茜
审核:郑小东
声 明
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