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看萍乡这些了不起的非遗→

文摘   2025-02-02 13:30   江西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萍乡地处吴头楚尾,是赣西地区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萍乡市共收录了3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含国家级非遗名录6项、省级非遗名录24项。此外,萍乡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9人。这些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多个类别,充分展现了萍乡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萍乡那些了不起的非遗吧



锡雕(莲花打锡)








莲花打锡是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的传统手工技艺,以纯锡为原料,手工制作生活和祭祀器皿。其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莲花县安成侯墓出土的西汉文物中就有锡制品。该技艺工具简单,工艺复杂,包括熔锡、画墨、开剪、焊接、抛光等工序。莲花锡器以99%纯锡制成,硬度大、抗氧化,兼具银器的清亮和青铜器的典雅,深受百姓喜爱,常用于婚嫁、乔迁等场合。

莲花打锡的造型和图案富有地方特色,常见游龙戏凤、松鹤延年等图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建强来自莲花县路口镇街头村,其家族四代从事打锡,父亲刘树仁是第四代传人。









萍乡春锣








萍乡春锣是运用萍乡方言、兼有说唱的一种民间曲艺,主要流传于江西省萍乡市及周边地区。萍乡春锣表演形式比较简单,由一人演唱,在腰部用红绸系一面直径约15厘米的小鼓和一面比小鼓更大的锣作为表演乐器,采用站唱或走唱的形式。曲词生动流畅、通俗易懂,演唱常用夸张手法。传统曲目有《贴图》《送春》等。

萍乡春锣作为当地的音乐文化象征,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的存在意义和表现手法都让人印象深刻。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萍乡市文化馆获得“萍乡春锣”保护单位资格。









萍乡莲花落








萍乡莲花落,又称打莲花,是江西曲艺的重要种类之一,流传于萍乡市赤山及周边地区。它以萍乡方言为载体,节奏明快、语言诙谐、形式灵活,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据《萍乡市志》记载,萍乡莲花落始于宋代,最初是穷人行乞时所唱,清乾隆至嘉庆年间(1821年前)出现了专业艺人。

演唱时,一人主唱,众人帮腔。主唱者左手持莲花响板(约2寸宽的半边竹筒,串4-5个铜钱),甩动发出“沙嗒”声;右手击鼓,衬托唱腔气氛。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也有长短句,每两句一韵或一篇一韵,可唱可吟,灵活多变。音乐由正板数唱和拖腔组成,正板数唱以萍乡方言吟唱,语音与唱音高度契合;拖腔则用帮腔,旋律优美,曲调起伏,以“发”音叠出,喜悦明快,余味无穷。








湘东皮影戏








湘东皮影戏的传承历程悠久且脉络清晰。清末1910年,湘东皮影第三代传人丁光仪拜圆觉大师为师,学习皮影戏器乐演奏。1931年,他又拜师欧阳相澄(1903年生),学习皮影戏表演技艺。丁光仪之子丁云秋(1935年生)继承父业,先学习皮影戏器乐演奏,后因父亲年迈多病,又向欧阳相澄学习表演技艺。丁云秋后来将技艺传授给自己的三子丁永发(1963年生)。丁永发在继承家传技艺的基础上,还师从欧阳相澄的弟子、皮影戏表演大师王柏华,进一步提升表演水平,使湘东皮影戏的技艺得以传承至今。









湘东傩面具








萍乡湘东傩面具是江西省萍乡市的传统民间美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雕刻技艺源于清代,由湖南传入,已传承三代,继承了宋代傩面雕刻的古法。湘东傩面具多以樟木为材料,造型古朴独特,注重通过五官变化和装饰来刻画人物性格,如剽悍、威武、滑稽、慈祥等,展现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傩文化起源于氏族社会的巫术祭祀活动,傩面具是其核心道具,用于驱邪祈福、祈求安宁。萍乡地处吴头楚尾,巫傩文化源远流长,傩面具雕刻技艺在当地传承至今。萍乡人尊崇扬武(吴)处师为傩神面具镌刻祖师,信仰茅山教,奉三元唐、葛、周为主神。经专家考证,大部分傩面具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末元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

萍乡烟花制作技艺)









上栗县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爆竹祖师”李畋的故里,也是全国烟花爆竹四大主产区之一。上栗花炮的历史可追溯至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其传统制作工艺复杂,过去主要采用手工操作,大概有12个流程、72道工序。清末至20世纪70年代,基本沿袭传统工艺,主要工具包括腰纸刀、引爬、硝筒等。20世纪80年代后,上栗县开始探索新工艺,引入机械化生产,制作出分纸机、扯筒机、制引机等设备。传统工艺主要原料是纸、硝、磺等,现代工艺还采用亮珠、珍珠粉、白药等。









萍乡花果









自明清开始,民间一些较为殷实和有生活品位的人家,在盐果子的基础上,用瓜果蔬菜雕成各种花形,然后用糖腌制晒干。因花果是萍乡民间的一种果品,分散存在于萍乡各地民间,故称为萍乡花果。

萍乡花果以各种蔬果的根、茎、叶、花、果为原材料,要经过挑选、清洗、晾干、雕刻、切叠、烫煮、编织、挤压、定型、保色、糖渍、烘干等20多个全手工工序。加工人员按照原材料的形状,雕成各式各样的成品,有镂空剔透的绣球宫灯、玲珑精巧的楼阁浮屠、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形态逼真的花卉虫鱼等。









“择一事,终一生”
非遗之所以具有跨越岁月的底气
就在于有一代代的人在滚滚红尘中
修炼一份静气、打磨一段光阴
延续一味陈香……

如果你对萍乡的非遗感兴趣
不妨亲自去体验一番
在节日里欣赏一场非遗表演
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萍乡市人民政府发布

编辑:佳伶

编审:段黎亮 邬思 胡江帆


莲花发布
莲花县官方权威信息首发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