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建设 | 天桥 • 艺巢“共生公寓”,老胡同里的新居感兴起

文化   2024-09-04 16:49   北京  


天桥具有独树一帜的“京味儿”


      天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北京中轴线西侧,作为古都风貌保护区,也是中轴线风貌管控区,这里的历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朔到元代,其本身就是老北京市井文化的代表,厚重的物质与人文底蕴与生俱来,加上独属于天桥的那缕烟火气,孕育出街头巷尾中,独树一帜的“京味儿”。



自发形成的“大杂院”民居制式



      这里东起铺陈市胡同、西至阡儿胡同、南起永安路、北至珠市口西大街。总占地面积22.4公顷,和附近的大栅栏一样,天桥区域从历史上形成之初就未经规划,算是自发形成的商业街区,这里的院落建筑大多不是传统的四合院制式,大杂院占了7成以上,建筑商住混合,胡同蜿蜒曲折,鸡犬相闻。



天桥• 艺巢人才公寓的有机更新

▲更新后的 ”共生公寓“

▲大杂院原貌


      2015年至2018年期间,天桥北部平房区,经历了房屋腾退、人口疏解、恢复性修建、街区整治提升等工作,自2019年“天桥•艺巢”计划一期试点项目开始实施,并逐步引入小微艺术馆、艺术家工作室、老字号新业态等,同时在区域内精心配套了满足区域新居民居住需求的“共生公寓空间”,在原始空间以“窄、小、矮、密”为特点大杂院基础上,随形就势,进行更新。


▲1.共生公寓     2/3.原住户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大杂院中通常存在多个产权人,甚至每一间房都有不同的产权人,“有机更新”成为了改造的主要策略。就是要在尊重每个产权人的时空需求的前提下,将街区更新的空间单位由院落调整为“间”,以“间”为单位进行更新。

      以三间砖瓦房为例(如上图),意味着在多数情况下,对其中一或两间进行更新,其他房间内仍有居民居住。此时在综合条件下,很难对建筑进行整体更新,因此首先要对老房子进行局部修缮,而后新建筑再以极小的尺度被插入到场地内。这虽然造成了各种难以预计的难度挑战,却也成就了如今以空间有机共生为特色的全新居所风格。





      新建筑通常看起来就像是几扇落地窗,实际上它是被压缩成一道墙宽度的极小建筑,因此这道墙实际拥有两个不同的建筑立面,南立面是砖与玻璃,北立面是钢与玻璃。


▲共生公寓内部设计感


▲细节保留历史痕迹


      “非接触性原则”是指新型建材如:钢结构、玻璃等,不应与历史建筑结构连接并尽量不发生接触。为保留一块现场铺地的老青石而重新调整实施方案成为常态。古与今的共生在这里成为了老房历史与当代空间的共生。



      除了对老房更新尺度上,基于保持建筑“原真性”的精细化与量身定制以外,更重视本地的历史、社会、文化、业态、建筑等因素,在每一个具体空间中形成思考与融合,从而打造出个体、相互关系、古今时空中的有机更新。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有着不一样的“灵魂”,那些历史信息丰富且有保存价值的部分采用保护性修缮,对于危及建筑安全的部分则使用传统技艺予以更新。更新的部分与原状,在材质和色彩上得以区分,而“现代化”则是更新的重要诉求。



      改造后的公寓提供了一切现代生活的基本功能, 如:上下水,电力,通信,采暖、冷气等。它拥有独立的空间基础与现代化的设施,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舒适的生活在几百年的老房子中而不必改变现代的生活方式。



”共生公寓“被国外专业杂志发表

近日“天桥北片区共生公寓设计“作为全球化的优秀设计案例,登上韩国知名专业设计杂志《INTERIORS》












现藏3套“住办一体”共生公寓


·正阳3号(37.46m2 )


·鹞儿18号(41.1m2


·赵锥子18号(51.85m2




如您所见,

在百年积淀的人文历史环境中,

享受现代化的居住感受,

雅俗共赏、共存与共生,

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人居风潮。



  -End-


 -鸣谢超城建筑分享部分内容

—END—
矩阵阅读推荐



分享、赞、在看,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天桥演艺
搞福利,我们是认真的,爱文艺的都关注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