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英烈精神;复兴先锋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英烈精神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风骨和品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英烈精神,提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精气神。
英烈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为国家、为民族、为理想而舍生取义的英雄,他们被奉为浩然正气的文化代表和精神象征。中国古代从秉笔直书殉职的齐国太史,到持节牧羊十九载的汉使苏武,从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到嚼齿皆碎的张巡,从壮怀激烈的岳飞到从容就义的文天祥;中国近代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抬棺出征的左宗棠到与舰共亡的邓世昌,他们被尊为民族脊梁倍受敬仰,被称为民族英魂世代传颂。他们身上所呈现的临难不苟、临危不惧的刚强气节,对国家民族的浓烈热爱,对正义事业的不懈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支撑。近代以来,渗透到民族血脉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斗争中孕育凝结成为英烈精神。从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矢志振兴中华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到毕生追求革命真理、从容走向绞架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从以树皮棉絮果腹坚持战斗宁死不降的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到抱着为国家民族战死之决心一往无前的抗日名将张自忠,从拒绝给儿子写劝降信而绝食殉国的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之母,到赠与其子“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的川军士兵王建堂之父,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每遇国家民族危难,贯穿古今、充斥天地的浩然正气即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强大动力。毛泽东曾自豪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作为这样的气概、决心、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英烈精神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旺盛活力。
英烈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英烈精神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为中华儿女构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园,为各族人民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认同。“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下为公”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行为准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韧自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精髓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仁人志士为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鲁迅先生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精神支撑就是传统的理想信念,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追求。到近代,这种传统的价值追求被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转化,其核心为共产主义信仰所替代。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最震撼人心的革命事迹便是英烈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和无悔坚守。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诗句的夏明翰,发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呐喊的方志敏,在刑场上举办婚礼的周文雍、陈铁军,等等,都体现了英烈为捍卫真理与信仰无所畏惧的崇高境界。他们信念如磐,意志如钢,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真理,他们的事迹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英烈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风骨和品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付出过无数巨大牺牲和惨痛代价,创造出无数人间奇迹和辉煌业绩的伟大政党。在百余年的不懈奋斗中,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牺牲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用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场景,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了最好的注解。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锤炼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的诸多革命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征程中涌现出的英烈是中国共产党风骨、品格、精神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他们的事迹集中展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他们身上所彰显的坚持真理、不怕牺牲、顽强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等鲜明品格,早已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初始基因之中,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英烈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缅怀英烈、崇尚英雄,最重要的是继承英烈遗志、弘扬英烈精神,把英烈为之流血牺牲、为之奉献付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弘扬英烈精神,坚定信仰信念。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乃是宇宙的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并在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指引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奇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的真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弘扬英烈精神,首先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倍加珍惜无数英烈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辟的正确道路,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继往开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弘扬英烈精神,永葆党的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是英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永恒动力。从“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的革命烈士何敬平,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再到“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钱学森,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价值理念,彰显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正因为红色江山的人民性,英烈的牺牲奉献才具有了无可比拟的至上性,其精神、道德、情操、气节才值得后人永久地敬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弘扬英烈精神,就要牢记英烈流血牺牲为了谁,顽强奋斗为了谁,忘我奉献为了谁,始终坚守红色江山的人民底色,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不渝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为人民幸福而努力。
弘扬英烈精神,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曾多次面临生死攸关的重大考验。大革命失败后,党员人数因反动派屠杀由6万人锐减到1万多人;八七会议后,党擦干血泪拼死抗争、发动数百次起义才建立起几块相对固定的革命根据地;长征途中,中央红军湘江一战从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全民族抗战最艰难时,陕甘宁边区一度陷入“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极端困难境地。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在发展进程中也都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中国共产党能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团结带领人民战胜数不胜数的艰难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靠的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英烈是发扬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的楷模,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的英雄烈士,都是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的最好诠释者。弘扬英烈精神,就要直面前进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不断砥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意志品质,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敢打必胜的强大决心和能力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对英烈的崇尚、缅怀、褒扬,体现了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文情怀、道德格局、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完善英烈褒扬政策法规,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和保护,设立烈士纪念日,以国之名纪念英雄烈士,以崇高礼遇褒奖功勋人物,以实际行动关爱先锋模范,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从战争年代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先烈,到和平时期各条战线上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英模,越来越多各条战线上亿万奋斗者的杰出代表受到表彰,为国家和社会所尊重。崇尚英雄才能诞生英雄。铭记英烈重在弘扬精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需要红色精神滋养。英烈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作者:张守四,现任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河南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