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年GDP增长形势好于2024年
经济蓝皮书课题组综合分析短期及中长期因素,对2025年全年经济走势及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预计2025年我国实际GDP增长约4.7%,名义GDP增长形势好于2024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约为5.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为3.2%;物价延续低位运行态势,全年CPI涨幅约为1.4%;PPI降幅逐季收窄,预计第四季转正增长0.5,全年平均仍存在约0.3%的降幅;就业整体保持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5%左右;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增长约为1.8%,进口小幅度增长0.1%,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近日,毕马威发布报告也指出,当前,随着中国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显效,及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推动,中国经济出现诸多指标显著改善的积极迹象,市场信心正得到极大提振。
二、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
经济蓝皮书课题组建议,将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实施“三积极”的宏观政策,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积极的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积极的社会政策要更有温度,增强获得感。
具体来看。
一是随着稳就业、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持续发力,居民消费意愿明显增强,消费恢复基础将不断得到巩固。得益于人口和产业集聚优势,预计2025年中部二线城市消费增长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二是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望带动基建投资提速以及房地产投资降幅收窄,“外需弱、价格低、利润降”等不利因素制约制造业投资,但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长期投资潜力。
三是一揽子增量政策将对2025年上半年社融增长形成重要支撑,随着各部门资产负债表加快修复和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实体经济内生融资需求有望明显回暖。
三、展望2025要创新思路、转变方式、调整方向
展望2025,蓝皮书认为,宏观调控要创新思路、转变方式、调整方向。
一是调控思路从“供给侧为主”向“供需双侧并重”转变。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为此,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基础上,还应更大力度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一定时期内将政策重心放到需求侧,供需双侧并重,提振国内经济大循环。
二是把扩大内需的重点转到消费上来。消费不足是当前内需不足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多年的大建设、大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空间相比前一阶段已经收窄,而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增长仍然有较大潜力。因而,宏观调控的主要抓手也应重点转向消费,通过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来扩内需、稳增长。
三是扩大投资要把“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联系起来。社会再生产既包括物的再生产,也包括人的再生产。当前,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已具备很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但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企,导致年轻人生育意愿偏低,人口生育率和每年新出生人口数量下降较快。为此,亟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出台补贴支持政策,降低生育成本,提高生育意愿。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对养老院、医院等社会投资有较大需求。
四是要更多通过深化改革的办法来激发经济活力,释放发展动力。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助于熨平经济波动、为改革争取时间。但政策替代不了改革,只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持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四、2025年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蓝皮书提出,2025年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任务:
1.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
展望2025年的中国经济,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明年推动内需扩大、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抓手。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将更加凸显。
2.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蓝皮书指出,2024年,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经历广泛深刻的变革。2025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质生产力加速积聚。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进。另一方面,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壮大。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工业的重要增长引擎,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3.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动力
前三季度,全国新办涉税经营主体达1257.8万户,同比增长4%,反映出经营主体活力和发展信心不断提升。通过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等系列举措,为经营主体减负增力,有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动力。
4.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发展新模式构建全过程,为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内在支持,增强市场长期信心。
5.推动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显效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在“央广网财经年度对话2024”作主旨演讲时表示,2025年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方面,要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等。
激发市场活力方面,要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规范招商引资,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激发地方活力方面,要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调整财力和事权的匹配机制,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支出;增加地方财力和税源,解决地方短期财政紧平衡困难和债务风险问题,提高地方在落实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能力。
激发要素活力方面,要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完善适配长期投资的基础制度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大力发展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支持“长钱长投”。
6.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