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正式退休和依法提前退休的:这类人员已经正式退休或依法提前退休,不再属于在职员工,因此不构成“挂证”。
因事业单位改制等原因保留事业单位身份,实际工作单位为所在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社会保险由该事业单位缴纳的:这类人员在事业单位改制后,社会保险仍由原事业单位缴纳,不构成“挂证”。
属于大专院校所属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单位聘请的本校在职教师或科研人员,社会保险由所在院校缴纳的:这类人员在学校内担任教师或科研人员,社会保险由学校缴纳,不构成“挂证”。
因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买断社会保险的:这类人员在买断社会保险后,不再属于原企业员工,不构成“挂证”。
有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依据的其他情形:这类情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或国家政策的规定,不构成“挂证”。
这些情形之所以不认定为“挂证”,主要是因为它们符合特定的历史背景或政策规定,例如退休、事业单位改制、学校聘用等,这些情况下的证书持有者并不构成在职员工与注册单位不一致的情况。
挂证的定义和背景
挂证行为在建筑业尤为常见,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资质要求。企业通过挂靠获取资质,以便承接更大的工程项目。挂靠人通常与企业达成协议,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而挂靠人则不实际参与项目工作。
法律责任和信誉损失:挂证行为违反了《建筑法》、《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一旦工程项目出现问题,挂靠人可能面临法律责任,甚至承担刑事责任。此外,挂证行为会导致持证人的职业信誉受损,可能被吊销职业资格证书。
工程质量问题:挂靠人员不实际参与项目,导致工程质量无法保证,存在安全隐患。企业通过挂靠方式获取资质,但实际并未获得专业人才的支持,一旦出现问题,企业需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行业乱象和市场混乱:挂证行为导致“干活的没有证,有证的不干活”的现象,严重影响行业秩序和工程质量。此外,挂证行为催生了黑色产业链,许多企业通过挂靠获取资质,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
应对措施
法律制裁:对违规挂证人员撤销注册许可,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注册。对违规使用挂证人员的单位予以公开,并纳入资质动态核查。对违规的中介服务机构要依法严肃查处。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打击挂证行为,维护建筑行业的秩序和工程质量。
加强资质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规定,持有依法取得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企业应定期对资质证书进行审查和维护,确保资质证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资质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强化内部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防止权力滥用和违规操作。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管,确保承揽、施工、验收等环节符合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对于发现的违规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
严格审查合作伙伴: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企业应严格审查对方的资质和信誉,避免与有挂靠行为的企业或个人合作。可以通过查询对方的资质证书、了解对方的市场口碑和历史业绩来实现。
完善内部监管: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管制度,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这包括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对工程进度的跟踪和对工程质量的检查。
提高法律意识: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防止因无知而参与挂靠行为。强化法律意识有助于企业员工识别和避免挂靠风险。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企业应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一旦发现有挂靠的迹象,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这包括对合作伙伴的定期评估和对项目实施的持续监控。
签订规范协议:建造师在选择挂靠企业时,应签订规范的注册协议书和劳动合同书,确保合同受到法律保护。同时,提前取得离职证明和证书收条,以防在证书到期或挂靠结束时发生纠纷。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规避挂证风险,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该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第六十六条进一步规定,转让、出借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许他人以本企业名义承揽工程的,将受到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吊销资质证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该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挂证行为涉及社保缴纳问题时,如果挂证人员的社保未在实际工作单位缴纳,而是在证书挂靠单位缴纳,则构成违规。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该条例规定,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需满足一系列条件,包括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挂证行为可能影响企业满足这些条件,进而影响到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获取和保持。
[《行政许可法》:该法第八十条规定,被许可人出租、出借、转让、倒卖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未经许可而从事相关活动构成犯罪的也应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挂证是指将自己的资格证书挂靠到非供职企业名下,即持证人注册单位与实际工作单位不一致。这种行为通常涉及个人将自己的资质证书挂靠到企业名下,若挂靠人为企业员工,则企业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证书;若不是,挂靠人一般都会要求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