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单元内部的某个点位首先发生热失控反应,然后热失控的锋面会在电池内部传播(intra-cell propagation)[1],同时会迅速释放大量热量并喷出热气和火焰。释放的大部分热量会转移到邻近电池单元,这往往会引发电池模块内部的连续热失控。这种现象被称为电池单元间的热失控传播(inter-cell or cell-to-cell propagation)。如果没有足够的冷却、通风和灭火措施,热失控和火灾会在模块与模块之间进一步传播,甚至会在电动汽车与电动汽车之间以及集装箱与集装箱之间传播。
在较小范围内,如电池内部,由于直接的材料反应和能量释放,热失控的物理速度可能非常快。然而,在较大尺度上,从电池内到电池间,再到模块和系统级,物理距离和结构的复杂性都会增加。因为时间的增长,热失控在整个系统中的总传播速度看起来可能会降低,但导致的火灾危险和经济损失,会随着火灾燃烧的尺度而显著增加。
特别是对于大尺寸单电池而言,电池单体内部热失控传播过程,不能简化为一个无限快的过程。无论采用哪种触发方法,热失控通常都是从电芯内部的一个点开始,然后迅速扩散到整个电芯。起始点会引发放热化学链式反应,导致电芯内出现较大的温度梯度。然后,局部连锁反应将扩展到整个电芯,直到内部活性物质耗尽或被外部冷却淬灭。
我们针对18650电池开展实验[2],通过改变针刺的深度和速度,分析了针刺深度、针刺速度对电池热失控特征温度、触发时间、intra-cell热失控传播速度的影响。本工作中首先在 10 mm/s 的固定速度下,将针平行于圆柱轴的针刺深度分别设置为 5、10、20、40 和 ≥ 65 mm(穿透),以探索针刺深度的影响随后在针刺深度大于 65 mm(穿透)的固定条件下,针刺速度分别设置为 1、5、10 和 20 mm/s,以探究针刺速度的影响。
针刺电池热失控的小尺度实验设置
研究发现针刺深度越深,内部热失控传播速度越慢。这种减慢表明金属针具有明显的电池内部冷却效果,尽管金属针的冷却并不能阻止热失控。将针刺深度从10 mm增加到 20 mm后,传播速度从接近100 mm/s的峰值,快速下降到 17 mm/s。进一步增加针刺深度后,传播速度才缓慢下降,并最终接近针刺速度(10 mm/s),这表明针刺引起的电池内部结构损坏对电池内部热失控传播有影响。分析数据发现,圆柱电池的热失控内部蔓延可能存在两个特征速度,一个是纵向的蔓延速度接近100 mm/s,另一个是径向(横向)接近10 mm/s。特征速度和电池的化学材料和内部结构相关。
18650圆柱电池热失控内部传播实验结果[2]
如果采用先导点火和火蔓延理论来解释电池间的热失控传播,热失控传播速度由热物理参数(如 α_c, ρ_c 和 c_(p,c))明确控制。
由于热传导与温差成正比,因此热失控传播速度也通过隐式q ∝ dT/dx 中的温度梯度控制。此外,该模型还提供了一个点火温度(T_ig)或热失控阈值来量化电池材料的影响。也就是说,正负极材料活性越高的电池,其点火温度就越低,热失控传播速度就越快。
目前,相关工作已整理发表在国际热科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2],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推进电池热安全的特征机理、测试标准和火灾防护技术。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论文原文
相关链接文献
张磊: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火灾安全。
▲长按识别二维码
查看张磊个人网页
黄鑫炎: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基础燃烧科学和火灾安全应用。
相关阅读:
图文 | 张 磊
编辑 | 谢伟康
审核 | 黄鑫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