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区的娃娃真厉害!让非遗传下去 “活”起来

文摘   2024-12-09 18:13   宁夏  

“我喜欢做花馍,它可以锻炼我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裕民小学马瑾睿充满自豪地说。走进裕民小学的花馍艺术工坊里,学生们利用切、揉、捏、揪、挑、压、搓、拔等手法,柔软的材料在小小的掌心中翻转,再配上剪刀、勺子、刀等工具,不一会功夫,同学们就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花馍。

“本着学习技艺,免于浪费的原则,我校以色彩鲜艳、手感类似于粮食的彩色黏土为替代材料,引导全校学生分学段,学习制作花馍。一是在学校课堂上了解文化,学习技艺,传承非遗文化,二是周末在家中尝试用粮食巩固制作能食用的花馍,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裕民小学教师马小燕介绍说。

一团面,一双手,一份热爱。学生们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融入传统技艺之中,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石榴再到科技感十足的航天飞船,孩子们用一双巧手,增加了非遗文化的新鲜感。

裕民小学坚持把少先队工作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立足课堂主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托美育课程和社团活动,开展“年俗里的非遗—花馍”“当沙画遇到非遗”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100余次,不断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兴趣,让传统落地、文脉延续。

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剪刀要拿稳,沿着线慢慢剪……”课堂上,郭家桥乡中心学校马金霞老师正在教学生剪纸技法。剪刀和彩纸的精彩碰撞,栩栩如生的作品跃然纸上。“我们活动设立在每周三下午第一、二节课进行兴趣活动,郭家桥中心学校于2011年秋少年宫成立时设立了剪纸兴趣小组,至今已有八年历史,每年组内大约有50名学生参加活动。”马金霞介绍说。

早在2019年,郭家桥乡中心学校便以剪纸为主题申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被教育部批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启智慧于潜移默化间,塑心灵于润物无声中。非遗文化进校园,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还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郭家桥乡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杨俊海表示。

当砖雕与甲骨文相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第十三小学突出“创新”“特色”“求实”三大发展主题,把美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学校开设了砖雕、版画等20多门校本课程。

“砖雕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也被称为‘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我们利用废旧砖头做原材,马克笔进行构图设计,以阳刻和阴刻两种技法进行雕刻,呈现出浮雕的质感。”第十三小学主任梁鹏介绍说。“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在很多古建筑上,我们总能见到砖雕的身影,如今第十三小学让砖雕走进校园,为非遗砖雕技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增添无限可能。

有的学校在砖雕上下功夫,有的学校则在皮影戏上下功夫,在第十五小学的活动课上,皮影戏的制作与演绎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完成起形、上色、裁剪、打孔、拼接、连杆等工序,虽然繁琐,但是同学们干劲十足,充满力量。“学习皮影戏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专注力,也加强了我和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第十五小学学生马伊涵说。对于第十五小学的师生而言,制作皮影和表演皮影戏,不再是简单的文化传承,而是对皮影戏的全新创作,同学们将皮影造型画在瓷盘、手提袋等生活用品上,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不断激发当下青少年对皮影戏的兴趣爱好。

掇绣作为第十七小学的重要美育课程之一,广受同学们的喜爱,掇绣的针法比较独特,亦称双面绣。掇绣的绣花针是采用微细钢管做成的管状绣花针。从反面做起,反面针针相连,行距均匀,正面有一点点凹凸,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孩子们很喜欢掇绣,每幅作品大概需要3个课时,期间锻炼了他们的专注力还能将自己的作品对外展示,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更好地传承非遗。”第十七小学校长薛彪说。

从“巧手扎锦绣”的扎染技艺到“以丝为笔”的掐丝珐琅彩画,第三小学也将非遗融入日常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选择葫芦、马勺、木板等载体,创作出与祖国、传统文化、家乡等元素相结合的掐丝画作品。第三小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了“2359+N ”夯基育苗工程机制,通过开展读一本民族团结好书、画一幅民族团结作品等“九个一”活动,实施民族舞蹈、古筝、掐丝画、扎染等八项艺术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接下来,学校还将开展更多非遗进校园活动,把非遗保护和创新发展作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主要抓手,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增强师生文化自信,让非遗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第三小学校长马文强说。

近年来,利通区始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传承创新,精心培育“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品牌特色课程,结合“非遗”文化优势,促使特色课程教育亮点纷呈,激活“文化磁场”,浸润学生心灵。

来源:多彩利通

编辑:丁志杰

审校:马少红

审签:訾国旗  叶倩

终审:朱涛



微吴忠
微视吴忠 大城小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