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徽博物院,透过它看凌家滩——“鹰”击长空,“玉见”千年

民生   2024-11-12 17:26   安徽  

凌家滩玉鹰 (资料图片)

走进安徽博物院的“安徽文明史陈列”展厅,凝视这件小巧而精致的玉器,总有观众轻声探讨,试图以自己的知识储备来为自己答疑解惑:它为什么名为“鹰”?

整体造型为鹰,鹰首侧视神采飞扬、双翅张开意在飞翔!但请注意:“鹰”的双翅为猪首造型、身体有八角星纹。这是多重意象的结合体。

从5000多年前飞来的这只“鹰”,足以为今天的人们构建想象力。临江而居、择水而憩,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如何营建家园?关于这幅美好图景的猜测、关于那段久远历史的破译,业内有共识、民间有共情。以玉器为代表的安徽凌家滩出土文物,在5000多年后“破圈”呈现,始终不缺乏见证者——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去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凌家滩玉鹰、玉豕等珍贵出土文物亮相上海。“玉出大江——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今年7月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凌家滩玉人和良渚玉器等长江流域史前玉器同样赴约……

凌家滩玉人(资料图片)

● 史前玉石器何以见证中华文明源流

时间回溯至20世纪30年代,从那个时期开始,长江流域陆续出土了大量史前玉器,逐渐向大众揭示出这一流域玉文化的深厚底蕴。

考古工作者判断,距今9000年至7000年,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现了最早的玉璜形饰;距今7000年至5500年,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崧泽文化等形成了以玦、璜为主的玉饰品特色,玉器数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增长。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从陶器、石器到玉器,先民每一次技艺的突破、器物的选择,都留下了文明进程的印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多次来到凌家滩,她的研究方向之一是玉器考古。她提到,玉器在中国的发展自新石器开始源远流长,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讲清楚中国文化源流和特质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从单纯的装饰,到具有通神与礼仪性质的瑞器,而后又回归装饰功能,玉文化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玉器,是我国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佐证,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的重要佐证。

● “琼琚生辉”的凌家滩,在长江流域考古版图居何等地位

凌家滩遗址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认定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标志性遗址。这处遗址位于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北靠太湖山,南临裕溪河,是一处距今5800年至5300年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199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国保单位,2023年正式挂牌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1年,凌家滩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中国现代考古学走过百年历史,其中有凌家滩“琼琚生辉”的闪耀身影。凌家滩自1985年发现以来,先后进行了14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器1200余件。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见古人智慧。凌家滩出土的玉器材质以透闪石为主,类型以环形器(环镯、小璧)、半环形器(玦、璜、珩)、管为主,还有半球形、月牙形等状的饰品。玉人、玉龙、玉龟、玉鹰、玉虎及神秘的刻图玉版等更是受到极大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卫红在文章中提到,凌家滩玉器工艺具备后世玉器制作的各种技术。他认为,线切割是当时最主要的切割技术,片切割已有一定程度运用。多种钻具交替使用以加强钻孔深度,这是一大创新。以线锼为特点的镂雕技术开启新风,刻槽、拼接、掏膛等技术在同时代诸文化中也较先进。

● 凌家滩人高超的玉石器制作技术怎样沿着长江辐射

如果说远在北方的红山文化玉器的发达是在晚期阶段,距今5500年至5000年间,与凌家滩文化的玉器年代相近,可能形成共时互动。那么,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凌家滩的玉、石制作,晚期沿长江向东、西两个方向产生影响力,良渚文化早期、薛家岗文化晚期分别承袭其理念。

“尊玉理念的发展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过程,约5500年前,在中国东部地区大范围兴盛起来,并逐渐形成了稳定、特殊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唯玉为葬’还是‘玉殓葬’,都表达了一种礼仪精神。凌家滩文化以玉或美石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在具体器物上表现非常突出。”吴卫红认为,凌家滩玉器影响了良渚玉器。以瑶山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早期玉器,具有凌家滩文化风格。与凌家滩相比,良渚早期玉器受尊崇程度更胜一筹,礼仪内涵更加丰富,玉器种类、工艺、使用方式都达到了史前巅峰。

大江奔涌、生命不息。距今4300年至3800年,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玉器走向融合,铸就中国玉文化绵延不绝的根基。石料的选择、造型的创意、技术的创新,凌家滩文化给后世盛行的中国玉文化传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那些精美的器形和惊人的创造力,最终汇入商周文明,汇入中华文明的长河。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曾将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形容为深邃暗夜的“满天星斗”,根植于江淮沃土,独具特点而又兼容并蓄的凌家滩,无疑是浩瀚夜空中一束璀璨星光。

(本报记者 晋文婧)


来源丨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初审丨周子健
审核丨赵青
审签丨王道进
2024.11.12


小编为了收集资讯
成天在网上“挖呀挖呀挖”
心疼小编的快点赞吧
↓↓↓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滁州市广播电视台
滁州市广播电视台权威发布官方账号。深耕滁州,服务大众,守初心,闻天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