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二”“白加黑”,“绞尽脑汁”“改到迷茫”……近日媒体再次关注到基层“材料围城”现象,“表哥表姐”“材子材女”颇为苦恼。
平心而论,在各个部门单位,文字材料承载着政策传达、工作指导、情况反馈、经验总结等多种功能,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执笔者而言,材料也是展现工作水平、倒逼思考输出、考验写作功底的一项基础工作。
真正让人苦恼的,是材料的加码跑偏。或是种类繁复、要求升级,大小会议活动皆要配齐方案、记录、总结,少一项都算“未完成”;或是过于机械、陷于套路,即便单一任务也要拆解成“三大点九小点”“四方面五重点”等模板,还要求文采奕奕;或是缺少工作体悟、没有一手素材,只好东拼西凑、生搬硬套搞无米之炊……写材料的人固然辛苦,看材料的人也深受其害。“长、虚、空里找干货”“想看的都没有写,穿靴戴帽一大堆”……当材料朝着注水、僵化的方向发展,其意义便被极大稀释了。
文风背后是作风,“材料围城”的根源,多半在于指挥棒出了问题。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皆反复倡导“实”字导向,屡屡强调优化考评体系,但对于不好量化考评的工作,某些地方往往在实绩与材料之间倾向于材料,在实地与纸面之间选择看纸面。“工作干没干,材料说了算”“政绩好不好,材料厚度看”,某些上级部门以材料多寡衡量下级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以材料质量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标准,甚至“上午发通知,下午要材料”“今天播种、明天催收”,都导致了基层把过多精力花在了“包装”材料上。
基层写得累、上级看得苦,“虚”“浮”的材料工作,是对基层求真务实作风的侵蚀。对这一形式主义弊病,今年出台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把“切实精简文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规定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加强评估审查等,这有助于从源头破解“材料围城”,甩掉不必要的“材料包袱”。对照要求,各地理当结合实际建立更加实在科学的考评体系,挤出材料里的“水分”。推动基层人员从“蹲在屋子里攒材料”变成到一线去摸实情、搞实务,让材料承载起更多有价值的思考。
材料不是为写而写,而在于服务工作、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曾言,“现在必须把那‘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作风扫掉,把那些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扫掉……”让写材料回归本意,让基层专心实务,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完成工作。监制:刘昊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