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上栗在发展。为更好唱响上栗声音、讲好上栗故事,多维度、多领域展示美丽上栗、幸福上栗、奋进上栗,展示上栗的好人好事、好山好水、悠久历史、绵长文化,让大家知道上栗、了解上栗、爱在上栗,“上栗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将进一步丰富【栗来很美·栗来很美】栏目内容。诚邀您积极投稿,用您“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的原创作品,抒发人文情怀、乡思乡愁;描述风土民情、美好愿景;讲述百姓生活、暖心故事;展示美景美食、风采风貌;分享所思所想、所愿所盼。让你我的家乡更加鲜活动人,让美丽上栗美无止境。
重走秋收起义路之赤山镇
赤山镇是秋收起义部队经过上栗的最后一站。据《上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记载,秋收起义部队1927年9月24日早上从东源小枧出发。当时,前委书记毛泽东和总指挥卢德铭将部队分为两支队伍继续南下芦溪,计划到达芦溪后,通过莲花向井冈山进发。其中一支队伍从东源小枧出发,先后经过东源楼下,宜春水江塘下、山背,然后进入赤山毡塘、观泉、田心、银凤岭,进入芦溪源南。另一支队伍也同时从东源小枧出发,经过东源羊子、竺塘、桥头、车上,然后进入赤山耿塘、沙陂下,到达赤山集镇。这支队伍到达赤山集镇后,为安全起见,又分为两支小分队,一支队伍从赤山集镇,经过幕冲、枫桥、楼霞、银凤岭,到达芦溪源南。另外一支小分队则从赤山集镇出发,经过幕冲,到达安源高坑泉江,两支队伍在芦溪汇合。
为进一步具体了解秋收起义部队经过赤山镇的情况,今年11月初的双休日,笔者一行来到赤山镇走访。我们一行首先来到赤山古石桥。赤山古石桥为南北走向的三拱桥,采用青石砌筑,桥面由大块石板铺就,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至今有487年历史。2004年4月,被上栗县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这座桥由一位叫欧阳德春的乡绅出资建造,当建至快要合龙时,因材料耗尽、资金告罄,还差三尺桥面,难以竣工。村民见状纷纷慷慨解囊,最终建成了这座桥,并因此得名“尺三桥”,后因“尺三”谐音“赤山”,久而久之,“赤山桥”就取代了“尺三桥”。赤山古石桥的地理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建国前是萍北和宜西通往萍乡县城的咽喉要道。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战斗故事。据《壮志千秋》之《血战赤山桥》记载,为了夺取粤汉线枢纽、西南战略要地——衡阳,打通“大陆交通线”,日军企图通过攻占萍乡,经莲花、茶陵会师衡阳。1944年6月23日,国民党军第58军与日军第13师团和第3师团在赤山桥展开攻防拉锯战,其中549团团长陈绍桓不幸壮烈殉国,战死沙场。这里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硝烟弥漫,住在赤山古石桥桥头南北两边的老百姓过着悠闲安逸的生活。我站在桥上望去,看到他们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坐在桥墩吸烟、有的站在桥上晒太阳、有的在桥上来回走动,生活过得十分恬静安逸。
我心想,既然这里发生过许多战斗,那这里应该会有战斗的痕迹。为探究竟,我先来到石桥的西边河滩上,由于桥墩相隔较远,只能看到石桥的外形。然后,我独自往下走去,来到石桥的东边,下到桥墩。这里没有河滩,河水较深,能够细看到桥体的结构,全部是由大小几乎相等的长方形麻石砖块砌成。我在桥墩下面仔细的寻找,几分钟之后,终于从第一个桥洞的一块长方形麻石砖上发现了两个疑似弹孔,并刻有四字,其中,中间“红军”两个字较为清晰,其前后两个字模糊不清。
接着,我们驱车来到幕冲村。幕冲村是秋收起义部队由上栗进入安源高坑泉江,到达芦溪转向井冈山的路线。幕冲村走出了开国少将罗桂华和革命烈士黄光元、陈钦文、肖卫国、易建明等。尤其是罗桂华将军,他1930年在安源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戎马一生,是我县四位开国将军之一。
随后,我们来到了楼霞村。楼霞村是秋收起义部队由上栗进入芦溪源南,到达芦溪转向井冈山的路线。我们一行沿着当年秋收起义部队的进军路线行进。首先来到秋收起义部队走过的石板路,然后沿着一条宽约2米的水泥路行驶1公里左右,来到一个叫格子坪的地方。据村委委员许雪伟介绍,1927年秋收起义期间,在格子坪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中国工农革命军在此与敌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并最终取得胜利。另据村里九十多岁的老人回忆,当时有个炊事班的队伍路过楼霞,身后有国民反动派的追兵,在格子坪战斗中有个背灶锅的士兵不幸牺牲了。为了缅怀这名英烈,当时村民自发用石头建了一座简单无名烈士墓。我们来到在格子坪战斗中牺牲的背灶锅士兵墓地旁边实地瞻仰烈士,然后来到龙头坪实地踏看当年的战壕。龙头坪是一个小山头,它的海拔并不是最高,但是,它所处的位置视野十分开阔。他的东面是新店村和高南村,西面是楼霞村和枫桥村,赤观公路横贯东南——西北。当年,红军部队在龙头坪高地修筑了一条环形的战壕,现在这条战壕轮廓仍然十分清晰。
我们驱车离开楼霞村来到观泉村,观泉村地处赤山镇最东边,毗邻宜春袁州区竹亭镇社江村和芦溪县银河镇京竹村,是两市(萍乡市和宜春市)三县(上栗县、芦溪县、袁州区)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是“江南才子”刘凤诰的故乡,是秋收起义部队由上栗进入芦溪源南,到达芦溪转向井冈山的重要路线。观泉村有一个毡塘水库,是赤山镇的灌溉水源地,水库东端有一个雅居塘自然村,据说秋收起义总指挥率部队经过此地,并在此夜宿一晚。
据笔者查阅相关史料得知,由于观泉村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红军与白军战斗故事。如《湖南国民日报》报道中记载:1931年5月4日和5月11日及5月15日,红十六军先后三次在石观前与国民党第三十一师第五旅第五团向克权团部进行激战,尤其是在1931年5月11日双方激战中,红十六军击毙国民党第五团向克权团樊涤尘营第十连勇敢连连附杨悦,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投稿邮箱:slfb0799@163.com
期待您的作品
声明:本文所陈述的任何观点、主张均为作者独立思考和表达,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本文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明确授权,不得擅自复制、转载、引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的内容。
供稿:柳焕其
编辑:蔡海娥
审稿:崔山林 欧阳林
审核:梁欣 彭梦梅
点亮“在看”和“赞”,分享给更多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