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广东】妙剪万象兴 一纸百态生

时事   2025-01-01 19:49   西班牙  


黄朝阳在非遗展演活动上表演剪纸艺术。陈泓佳 摄


左手拿纸,右手运剪,双手举过头顶,手起刀落间,碎屑零落在黄朝阳面前,像一场红色的落花雨。凭借记忆和想象,一会儿的功夫,一张几何花朵形状的剪纸成品便展开在观众眼前,收获“哇”声一片和艳羡目光。

“盲剪”表演,黄朝阳几乎在每一次剪纸表演中都会演示。“孩子们喜欢看,我就给他们表演”。在一群孩童中,49岁的黄朝阳沉浸在手中的剪纸里,像一个获得心爱玩具的孩童,如痴如醉,无法自拔。

潮州剪纸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多应用于民俗活动、传统节庆,以丰富的题材、技法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朝阳是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艺数十年,从潜心创作到致力传承,剪纸之于黄朝阳已是人生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舍取得当,裁剪用心,方得正果。剪纸如此,人生亦如此。”他常这样说。

启蒙

祖母的口传心授

镂空,在民间艺术百花齐放的潮州并不罕见。门楼上的石雕,房梁上的木雕,书房里的瓷塑,还有祭祀果品上的剪纸。清中期,潮州人口众多,有限的生产资料和日益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变化,精雕细镂的艺术风格应运而生。剪纸,正是于此期间兴起,成为潮州这座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潮州民间剪纸在节庆民俗活动中广泛应用,尤其体现在民间信俗的供品上,俗称“贴花”或“供品花”。贴花造型依照供品类型而定,附加装饰,将供品复刻之余又多了些审美意趣,实物虚化后成为传递祝福的美好意象,寄托吉祥平安的朴素愿望。

黄朝阳出生在浮洋镇新安村,村中每年祭祖拜神仍保留贴供品花的习俗。农历九月廿九,新安村迎来一年中的大日子,每家每户杀鸡宰鸭,采买果品,赴一场年度盛会。八仙桌前,供品整齐陈列,村里人都知道,最后一步,就等黄朝阳现场剪供品花贴上去了。而这项手巧的活计,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由黄朝阳的奶奶陈锦如操作。

“她是我的剪纸启蒙老师。”在黄朝阳的剪纸工作室“跃然斋”,他指着前厅入门处一块狭小的空地,“这是我家老房子。5岁的我坐着小矮凳,坐在奶奶身边,第一次学剪纸。”

黄朝阳自小在长辈们的疼爱中长大。老厝临水而立,长辈们特意将门楹木做高了些,防止年幼的他出门游耍,不慎落水。童年黄朝阳对外界充满好奇,在院子百无聊赖的漫长时光,奶奶的剪纸里有万千世界。

除了服务于村中家里祭祀需要的各类供品花,闲暇时,陈锦如也会剪些潮剧人物、花虫鸟兽、吉祥图案赏玩,其构图饱满繁复,极其精美,为黄朝阳精进剪纸手艺打下审美基础。

在黄朝阳工作室的一本杂志内,夹着若干边缘氧化甚至破损的剪纸。与一众红色剪纸不同的是,这些剪纸表面颜色漆黑,仔细端详方才发现,是红色彩纸染上了黑色的炭灰。但瑕不掩瑜,图案本身的细节之精细、线条之流畅仍清晰可辨。

这是出自非遗传承人陈锦如之手的作品,也是国家级剪纸艺术大师黄朝阳的学习资料。在复印机还没普及的年代,黄朝阳用炭熏的方式将奶奶的作品复刻出来,炭灰穿过镂空处附着在稿纸上,纹样“跃然纸上”,再按照稿纸上的线条依样剪裁,如此反复练习,久而熟能生巧。剪好的供品花藏起来,以备年节祭祀之需,技艺也在越堆越高的一沓沓供品花中逐渐长进。

教授黄朝阳剪纸的同时,陈锦如常常也会给他上一堂“思想品德课”。有一次,亲戚送来一把舶来糖果,优先让他挑选,少不更事的他心满意足地选了一颗自己喜欢的糖果。“事后奶奶告诉我,别人送的东西不能挑,这样是不礼貌的。”这句话,黄朝阳一直记到现在。尽管奶奶已经去世多年。

热爱

一把用了30多年的剪刀

年近半百,黄朝阳半辈子从事过不少工作,却没有一项与剪纸、美术相关。“剪纸只是服务于民俗活动需要,无法作为长期谋生的职业。”如果不是当年父亲的反对,黄朝阳的确想过要专攻美术专业。但在物质匮乏年代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挣钱养家被视为男儿的第一要务,黄朝阳父亲认为,“学美术赚不了多少钱”。为了不让父亲担心,他放弃考取美术学院,进了电视机厂学电器维修。

学校毕业后,黄朝阳在路边卖过水果拼盘,在电视机厂当过技术工,开过电器铺……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过上大部分人一样的平凡人生。在社会的江湖兜兜转转、跌跌撞撞,唯有口袋里那把剪刀常常相伴。

疲惫的工作间隙,黄朝阳独自在街边散步,兜里的剪刀就像画笔一样,随时记录下美的画面。一刀一剪,抚慰时光,疗愈生活。有时与友人交谈,担心词不达意,黄朝阳也不嫌麻烦,当即掏出纸张和剪刀将所要表达的随手剪了下来,听者即可意会。不管是闲时爱好还是社交“嘴替”,剪纸已然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曾经一段时间,黄朝阳尤其爱穿西装,“因为口袋多,可以装下我的剪刀和彩纸。”年岁渐长,笔挺的西装变成随性的素色对襟褂。但不管着装怎么变,剪刀和彩纸一定如影随形。

在任何外出场合,黄朝阳总会紧紧背着一个黑色方形斜挎包,里面专门装着他的剪纸工具。偶尔稍不留意把包落在别处,黄朝阳会有些不自在,仿佛生活少了点什么。“这把剪刀跟了我30多年了,习惯了,丢不得。”

过目不忘,是黄朝阳的一项天赋,尤其在剪纸这项技艺上帮了他不少。在他的作品中,不少细节元素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曾见过的友人家壁画上一只鸟,一只水壶,一个微信表情包……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都可能在某一天成为他作品中的神来之笔。

他的生活中有剪纸,剪纸里有生活。

心声

让艺术回归生活

几乎每一位与黄朝阳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在第一次会面时,收到一份独特的“见面礼”——他喜欢用剪纸剪出对方名字,夹在书签中赠予对方。这是黄朝阳的交友之道,而剪纸技艺也借由这项别出心裁的信物传播开来。

近些年,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纵深推进,潮州多项民间艺术相继入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一众“国字号”非遗项目中,潮州剪纸也占有一席之地。朋友、同事告诉黄朝阳,如今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播生态跟以往大不一样,闷在屋子里剪纸没有奔头,要让自己的作品走出乡村,去更大的舞台。

2019年,黄朝阳加入潮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活跃在城乡等地大大小小的民间文艺展示平台,继而加入省、国家民协,得以在各类研修班、交流会中与国内不同流派的剪纸大师切磋学习,提升技艺。

在乡村的春节联欢会、学校的“非遗进校园”、社区的法制宣传日、广济桥的“非遗桥市”……皆可看到黄朝阳穿着布满镂空剪纸纹样的红马甲、埋头剪纸的身影,只要有题材,他总能一头扎进剪纸中,那种投入与热爱,感染了千千万万人。

而曾经以为剪纸仅能是兴趣爱好,不能作为谋生手段的情况,也在潮州文旅蓬勃发展的今天迎来了逆转。近年,黄朝阳成立自己的文化公司,与志同道合的徒弟组成团队,将剪纸设计成折扇、冰箱贴、护手霜等文创产品,带到每一次展演活动上,让剪纸这种极具审美价值的镂空艺术和民间智慧,以活跃的形态展现在市民游客面前,这也是非遗传承人传播创收两不误的新尝试。

“我把潮州八景融入‘潮州’二字的这幅剪纸作品里面,用生动的故事吸引大家了解潮州文化。”黄朝阳打开剪纸文创折扇,“我讲述的不仅是一个被提炼的文化符号,也是这座城市的过往。”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朝阳既有对剪纸燃烧不尽的热爱,也有关于这项民间艺术未来的担忧。他认为,潮州剪纸若要长久延续下去,除了文化艺术层面的传播推广,还应让它回归最本源的民间生活应用场景中。

黄朝阳说:“现在潮州大部分乡村的贴花都过于简化、随意。我希望有一天能够把更多的贴花样式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让人人都能以亲民的价格买到精致的贴花,让剪纸艺术在富有生命力的民俗活动中永不磨灭,生生不息。”(南方日报 文/图:刘梓薇(除署名外)

欧华集团
欧华集团www.ouhua.info,从2002年起为西班牙华人提供民生、视频、商务信息等。欧华集团是《中新社》和《新华社》海外合作伙伴。更多信息 weibo.com/ouhuabao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