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 从枞阳发现的陶片中有的约在万年前!

民生   2024-11-19 11:41   安徽  

从枞阳发现的陶片中

有的约在万年前


—— 探讨我国远古时期陶的

制作历史发展过程


学术指导:周宏兴教授
    巢的历史贡献,前人早已作了总结,巢有着人类远古时期的四大发明“衣、食、居、葬”。今天重点在衣食方面作以探讨,尤其是陶的制作与使用。
    《易》曰“万物归于土”,就是说世间上万事万物离不开土,现代文明发达的今天也不过如此。土的开发利用离不开火,而火的使用在约一万多年前的巢居时代就已开始。明朝赵缵韩《玄洲集·卷之十二》中写道“陶以无怀氏之世,铸以葛天氏之民”。意思是说无怀氏时期就有陶的制作,葛天氏时代就可以模铸。燧人氏作釜,伏羲氏制陶埙,是共识。这些记载说明前人早已对陶器制作与使用进行过多次考证,我国陶的制作和使用由来弥远。
    陶的制作与使用自巢居时代起,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陶的制作探究,前人是通过对器物进行辨识认知的,但专题论证的方面较少。近几年来,笔者先后在枞阳县项铺镇石溪、远庄、束庄、吴祖庄等遗址中,收集了一些古人使用过陶的残片和遗物,从陶的材料和颜色上大致可分红泥、渌泥、青泥、白泥、朱泥等,其中红泥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使用的最多、最广,但并不等于红陶最早。从质地上可分为粗泥、精泥、混合泥等。从厚度上,最厚的约有30mm,最薄的仅有2mm.。从文字图符方面辩认,其年代跨越较大。现择取有特色的遗物进行举要,大致了解陶的制作与应用的历史过程。
一、豨韦氏的遗物发现
     豨(xǐ)韦氏出于《老子》,为上古帝王。《皇极典》、《历代建元考》、《路史》等将豨韦氏列为因提纪,传四世,排在皇覃氏之后。《楚辞·天问》封豨是射。《说文》称“豨”为猪发出的声音,也读作“猪”。豨韦氏是以猪为氏族标志,至今我国还有少数民族对猪的崇拜。
【发现一】豨韦氏图像。材料为早期岩石粉(分化的岩石)制坯烧制而成,有碳的残留。

    遗物阴面为“豨”字构成猪的图像,顶部有古“亥”字雕刻。看起来像石头,从严格意义上属于陶制品,以前发表的遗物大部分属于此类。因而,所有的用土制坯烧制成品,均可称为陶。
【发现二】豨韦氏图像。材料为早期岩石粉制坯烧制而成,有碳的残留。

【发现三】豨韦氏图像。材料为红泥制成的器具残片,阳面有浮雕纹和刻痕,为“韦”字,阴面有文字图案雕刻。

    很明显,从陶片的阴面雕刻来看,这枚陶片是被第二次利用。陶器出现,标志着古人类的饮食文化步入文明时期,其制作应早于或等于豨韦氏时代,距今约在一万年左右。
    仲尼曰:“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囿”同“宥”、“有”。狶韦氏时代已经开始对动物圈养,为人类的食物提供保障。明朝起我们这里设置大宥乡,是有历史渊源的。
【参考资料】
宋朝高承撰《事物纪原·卷八》:“囿。说文又曰:养禽兽,曰囿。《苏氏演义》曰“囿,有也。言有麋鹿鸟兽也。项峻《治书》曰:人皇以九州为九囿,此疑为囿名之始也。《庄子》有豨韦氏之囿,文王之诗曰:王在灵囿。”
二、远古时期的陶片被二次利用
    古人在陶瓦残片进行雕刻文字图像,属于二次利用,而这些陶片充分证明陶的制作与使用,早于或等于这个时期。
【发现四】陶片上的文字图案分析。枞阳县远庄台城遗址发现了有巢氏、皇覃氏、祝融氏、伏羲氏、遂人氏、高辛氏、高阳氏等不同类型的陶片,其上有文字组成的人物图像。

1、皇覃氏文字图像。材料为渌泥,有阴刻雕成文字图像。


    吉夷氏,有学者读成杏夷氏。皇覃氏、吉夷氏、启统氏属于因提纪,均在辰放氏之后,豨韦氏之前。
2、有巢氏

3、祝融氏

4、遂人氏

    遂人氏红陶片中明显掺有丹砂烧制的,说明遂人氏时代能够认识丹砂用途。渌泥陶与红泥对比,渌泥另一面为白泥,证明双泥陶出现很早。据《路史》记载,遂人氏时代出现了市场交易,称为“日中市”,这应为当时货币中的一种。
5、遂人氏、伏羲氏
   材料为渌泥制坯烧制而成。

       阳面为“遂”字组成人物像,有发髻。据明朝赵釴《古今原始》中记载,“遂人氏挽髻”。阴面为“虙”字。“伏”又作“宓”,“虙羲”,又作“虙戲”。史料称伏羲氏为遂人氏子。
6、栗陆氏

     遗物阳面为“栗”字,阴面为“六”,古代“陆”与“六”相通。栗陆氏墎的封砖有稻壳痕迹。
7、“炎”字瓦片

       阴面为古写“炎”字,与神农氏头像的炎字相同,遗物上还可以看到手组麻的痕迹,阳面模糊,此瓦片早于黄帝时期。
8、“葛”字货

       根据《泉币志》,阳面为“货”字组成人物像,阴面为“葛”字,称“葛”字陶货币,这种雕刻风格还有几枚。判断为葛天氏时代使用的货币。
9、帝明

    根据《泉志》,与四明泉符号一致,判断为当时货币中的一种,这种雕刻风格还有青泥陶。帝明排在神农氏后第三位。
10、帝鸿氏

     二枚陶片均可看出古写“鸿”字,为帝鸿氏时代货币。宋朝郑樵《通志》上称帝鸿氏为黄帝,非也。黄帝与帝鸿相貌不一样。还有从黄帝到尧帝时期的陶片,不再举例了。
     这些陶片,使我们从中获取了远古时期经济文化信息,以及汉字朔源,这才是真正文化。有力证明了陶的出现在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它不仅限于为陶器具,还可用于人物像、货币等方面,更见证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三、陶器制作的历史发展进程
    我们习惯上称乎的粗陶,或者沙陶,主要是用于釜、鬲、缸、罐等器具上。从制作工艺上看,古人在陶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卉草、手组麻布、机织麻布、丝织布作为衬子。《路史》记载:“古初之人卉服蔽体,辰放氏作教民褰木茹皮,以禦风霜”。古人类由穴居过渡到巢居时代,主要以兽皮、卉草制成的服装遮蔽身体,后用树皮,还有火鼠尾毛制衣。古代史学界观点,麻衣约在大庭氏时期出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上衣下裳,与巢居相距几千年了。据赵釴《古今原始》中记载,黄帝始作机杼,就是说手组麻布应当在黄帝之前。我们只能相对划分大庭氏之前陶的衬布使用卉草或树皮,大庭氏到黄帝之间使用手组麻布,黄帝之后使用机织麻布。从麻线粗细可以反映,古代纺织技术由简单的手组到机织的发展过程。
【发现五】陶器上的痕迹分析
下面从陶瓦器残片中留下的卉草衣、麻布衣痕迹进行分析。
1、鬲的残片

此鬲残片明显看到卉草痕迹。像这种类型鬲,我小时在束庄找着当小锅玩,有的只是口坏了点,那时没有注意卉草还是麻布。

    从上面残片可以看出,鬲有红泥和白泥,有卉草、手组麻的痕迹,密度约在4-5支/厘米。
2、釜的残片
    釜的残片用卉草布与用车麻布是有明显区别的。
3、砵的残片

    砵的残片6支/厘米,有二次雕刻痕迹。
5、陶的包浆出现

 残片为手组麻,密度4支/厘米,外有抹灰。制陶的人都知道:无灰不成釉。这是镀釉的前奏。
【发现六】双泥陶

    红白色双泥陶均为手组麻布,6支/厘米。
【发现七】白泥陶
    白泥陶衬衣有卉草、手组麻和车组麻,说白泥陶出现非常早。
【发现八】丝织物陶片

     这枚青泥陶片衬衣为机织蚕丝布,密度20支/厘米,现代机织老棉布16支/厘米。陶片为碳火烧制的。黄帝元妃嫘祖,是当时纺蚕能手,黄帝次妃嫫为纺麻能手。
【发现九】彩陶
     黄帝时五色指青、赤、白、黑、黄。“陈氏曰:采华,采之物也。蓝之采,青砂之采,赤五采,五种之采,蓝砂、粉墨之类彰施,施其采而彰之也”。①
【资料索引】
①元王天与撰《尚书纂传》 卷三上 第 37b 页 WYG0062-0631d.png

     陶片阴阳二面均有蓝色,阳面中刻一“女或母”字。阳面倒立像疑为“采”字。明朝兵部侍郎方孔炤在《太姥山》中写道:相传尧时老姥采蓝山中。以前山河、石溪村民没有钱卖染料,直接在蓝窠地(音)挖土染布,位于现白柳镇山河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写标语,由于红油漆很贵,大队里派人挖土红写标语。证明土红、蓝砂本区域可以采到。

       红色应含有丹砂粉末烧制。禹制的礼器外用黑色,内用红色。
【发现十】石粉陶

     石粉陶和精陶制作需要筛箩,应出现机织麻布之后,制陶时灰浸在缸中,必须用密度大的筛箩淘去漂浮物,才能达到制精陶要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过滤。石粉陶是瓷的制作前奏。
【发现十一】青泥陶残片
    这枚遗物为青泥色,中间为白泥,为高黏土。厚度3-4mm,硬度较大,属于古瓷,说明在少昊时,陶制作的技术水平相当的高。
    遗物阳面为“金乌驮日图”或称“金乌振翮图”,古人认为太阳的升起是被金乌从海中驮出来的。鸟像是由“少”字构成,把太阳与鸟合图像在一起为“昊”字,为少昊像,与陶家油坊遗址发现的少昊铁像构图相似,这也是一幅较早的文字与美术结合图案。少昊青阳又称金天氏,已姓,少昊时以鸟名官。后来的帝王殿堂东门称金乌门,人们将“金乌”指太阳。
【发现十一】含铁陶片
1、陶片外面包浆含铁

       釜外面使用了铁粉,内为抹灰。陶残片外用铁粉,内为赤色。
2、整个陶片含铁

       陶上彩釉不晚于舜帝,无灰不成釉。据《路史》“虞帝舜灰于常羊,什器于寿丘”。常羊应在今天汤沟镇仪山的常山或长山。过去还有一句古话“常羊山头上拉短纤”。寿丘即今天的白柳镇山河村寿庄。
       铁沙陶的出现,为生铁釜制作的前奏。据老生们说“夏朝时已经使用生铁锅了”。
【发现十二】机织麻布出现
    从瓦片上可以看出,麻布为机织,其密度10支/厘米,上面雕刻一个古写“安”,这个形成比较机巧。我们习惯上,将机织麻布称之为“夏布”,其实机织麻布在黄帝时期就已开始了。
    “安”为拟声字,为牛叫的声音,最早出现在大庭氏牛头像唇的上面有四个“△”,表示牛叫,气出之像。此“安”字为黄帝孙子名安。黄帝时期使用安阳刀布,与安有关。我们这里以前的县府设置使用安邑、阴安、同安、东安、齐安等以及后来的安庆名称,是有历史渊源的,安徽省的名称来源于安庆和徽州。
【参考索引】
《路史》:“黄帝有熊氏,元妃西陵氏,曰傫祖,生昌意、元嚣、龙苗。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
四、古代陶器欣赏
     我家以前有一个祖传的红色陶罐,为掺有丹砂混合石粉制成的,非常沉,能装下四升米,装香油不渗漏,一般陶罐装香油有渗漏现象,只知道非常特别。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我母亲以人民币八元贱买了。后来许嗣繁先生说:卖下(哈)掉之,起码是夏朝以前的。我问他:陶罐不都差不多,您怎么知道是古代的?他说古代陶罐是怎么辨别,古字是如何认读。

       碗的上面有伏羲纹,装水有渗透现象,只能装饭不能盛粥,说明制作技术有限。陶罐是纯红泥精制而成的。这二件遗物都是过去从墎里发现的,墎葬基本在夏朝以前,大禹是棺葬的,夏桀为棺葬。伏羲氏都于宛丘,碗的制作始于伏羲氏。“碗”古写“宛”,《说文》小盂也。这个碗不一定是那个时期,但时间也是很长了。
       现代人把陶瓦制作和识别当成一门学问,过去就是生活。我曾经挑过窑泥、淬过窑水、拎过瓦桶,陪舅父跑到枞阳小缸窑挑过火球、火砵。冬天冷的时候,跑到窑洞里暖和一下,与烧窑师傅聊聊天。基本上能了解碳火砖、煤火砖。曾经有朋友拿一个罐让我看看,并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我轻敲了几下,问他凭什么认定是这个时期的,他说前些年村民在挖墎时得到的。有人看到陶瓦器,要么商朝的,要么周朝的,都是王奶奶在估。对陶瓦器的认定,必须从细微处着手。如:泥质,烧的燃料,制作工艺等方面去探究,最好是从文字、图案去判断,否则,就很盲目。学问来源于生活,质的提高是从活动中不断实践,有的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夏虫不可语冰,由于水平有限,欢迎有识之士参与交流!

作者丨吴成立  指导 | 周宏兴  审核 | 青天剑
作者温馨提示



今后凡与学术无关话题,请绕道!

皖枞二三事
《枞阳二三事》网站公众号。 内容主要有枞阳本地热点资讯、市民心声、枞阳同城征婚交友、聚会,房屋出租、招租信息,招聘求职、枞阳美食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