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下午,荆门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市两会筹备情况以及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有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分别将于2025年1月6日至8日、2025年1月5日至7日召开,会期均为2天半。
记者:在这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在服务荆门高质量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做了哪些重点和特色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高胜前: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目标和“一枢纽四基地”功能定位,依法履职尽责,为荆门高质量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夯实良法善治根基,助力建设更高水平法治荆门。扎实推进地方立法,制定出台了我省首次针对二级流域片区的协同立法项目——《荆门市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适应地方立法新任务新要求,在全省市州率先完成立法条例修改工作,进一步规范我市地方立法活动。回应民生关切,正加快推进《荆门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条例》立法和电动自行车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等立法项目。加强法律法规实施监督,开展退役军人保障法、农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执法检查。在全省率先试行备案审查建议制度,依法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12件,审查纠错5件。其中,3件入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典型纠错案例,1件入选省人大常委会典型纠错案例,备案审查制度刚性更加彰显。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监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紧跟发展大局,开展废旧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全市对外友好交往等专题调研,听取审议计划执行情况、科技创新工作等报告,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实现全链条监督闭环,视察高铁新城等13个重点项目,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对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开展专项监督,首次听取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推动债务管理规范透明。紧扣绿色发展,首次听取审议全市耕地保护情况的报告,助力夯实大国“耕基”。组织暗访漳河水库船舶管理情况,开展磷石膏综合利用、漳河水质变化情况、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防治等专题调研,让“漳河绿”“荆门蓝”涂亮生态底色。紧贴民生改善,开展中心城区中小学优化布局、中心城区网络餐饮外卖食品安全、农村供水保障、残疾人关爱帮扶等专题调研,听取审议中心城区物业管理工作等报告,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三是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荆门实践。指导建成226个代表联络站、110个网上代表联络站、89个代表联系点、1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聚力共同缔造持续开展代表行动,全市五级代表聚焦“无废城市”“清保行动”等主题,提出建议2340余条,推动解决问题970余个。
四是持续擦亮人大工作品牌,打造更多具有荆门辨识度的实践成果。立法工作更有高度,全省备案审查培训会在我市召开,荆门经验在全省推介,备案审查探索创新成果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的高度认可。监督工作更有力度,以全链条财经监督问效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等做法在中国人大网、《人民代表报》推介,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社会建设等监督工作经验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代表工作更有温度,荆门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做法在多家中省媒体推介,乡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代表小组“组长轮值制”等做法被省人大作为经验材料印发。人大新闻宣传更有广度,2860多条次新闻稿件在各级平台发布,160余篇次经验稿件被中省权威媒体刊载,荆门人大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实现新提升。
记者:请问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荆门实践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和有益探索?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高胜前:一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坚持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讲政治、强履职、谋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有力推动全市人大系统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取得新成效。
市政协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王焦成介绍了市政协在专门协商机构发挥的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履职尽责的情况,以及聚焦“优化提升”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做法和成效。
记者:市政协如何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履职尽责的?
市政协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王焦成:一年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市政协坚持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更好凝聚共识,充分发挥了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一是紧扣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议政。坚持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全年以调研报告、议政建言等形式向省政协和市委、市政府提交各类履职成果180多份。比如,围绕“加快发展文旅产业,擦亮运动休闲城市名片”“推动动力储能电池供应链平台建设”,召开2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市领导充分肯定市政协“议政调研具有针对性,委员们建言参考价值高”“意见建议落地性强”,20多条意见建议转化为部门工作举措。
二是聚焦社会治理民生热点开展界别协商。围绕“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产教融合”“大气污染防治”等议题深入调研、精准建言,以小切口助力改善大民生,“提升防水工程质量”“大力培育发展银发经济”等12篇调研成果得到市领导批示,将所提建议转化为促发展、惠民生的实际成效。
三是突出重点难点工作强化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着力在拓展监督内容、创新监督形式、增强监督实效上下功夫。在监督形式上,推进提案“三商”助办提质扩面,推动“加快高铁新城建设”“加大适老化改造力度”等286件提案全部办结,涉及政府部门承办的269件提案,所提问题已解决和基本解决的占83%,正在研究解决的占10.8%。探索政协民主监督与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协同配合路径,开展“委员进法院”“委员进检察院”、委员参与公益诉讼开放日等系列活动,推动相关部门改进工作。
记者:2024年是市政协工作优化提升之年,请问市政协围绕“优化提升”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政协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王焦成:2024年是十届市政协工作优化提升年,聚焦“优化提升”这个目标,市政协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以系统联动提升整体效能。建立“六式联动”机制,探索推进市县政协“委员联学、议政联合、平台联建、品牌联创、活动联办、机关联建”,积极承办省政协“推动企业智改数转”“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等19个调研课题,在更高层面争取支持。
二是拓展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平台载体。推动政协委员依托委员工作室、“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等走好群众路线。探索实施委员工作室“召集人轮值”制度,推动26个委员工作室开展走访调研、兴办实事、公益服务、化解矛盾等活动146场次,让群众真切感到委员就在身边。巩固提升“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推动市县政协1500余名委员全部下沉基层,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社区文化建设等群众关切问题,开展一线协商活动1100余场次,形成了“放心路”“共享休闲亭”“加装幸福梯”等410余件共同缔造成果,4件案例入选全省政协典型案例。
三是反映社情民意信息量质双升。把反映社情民意与协商议事、提案办理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延伸“触角”、拓宽“渠道”。今年收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890余条,编报255篇,通过省政协转报全国政协、省委省政府67篇,省市领导批示24篇(次),与往年相比,报送量、编发量、签批率都有较大增长。信息的前瞻性、综合性、针对性、操作性明显增强。
四是构建立体生动的政协宣传格局。树立“大宣传”理念,打造荆门政协“报、刊、网、端、微”全媒体传播矩阵,突出把镜头对准委员,通过深度报道、跟踪报道、连续报道等方式,加强对提案、调研、团结联谊、委员履职等工作的全方位宣传,累计刊播文章、视频420余篇(条)。组织机关干部参加省政协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征文活动,在全省39篇优秀论文中,荆门市政协有6篇,传递了协商民主好声音,展示了新时代荆门政协新样子。今年,人民政协报记者组首次到荆门实地采访,通过专题视频、新闻通讯、委员特写等形式宣传荆门政协工作,3位委员事迹被《人民政协报》“委员风采”专栏推介。
编发:孙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