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打造“三型”新乡村——二道江区着力构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格局

民生   2024-11-05 16:00   吉林  

金秋时节,行走在二道江区,入目皆是美景。蓝天白云下,一条条水泥路通达顺畅、一幢幢农家院错落有致、一面面立体彩绘画活灵活现,好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近年来,二道江区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乡风,着力打造“产业带富”“文明和谐”“生态宜居”型新乡村,构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格局。

打造“产业带富”新乡村

乡村要振兴,产业为根基。近年来,二道江区立足资源禀赋,科学谋划布局,找准发展“一村一品”切入点,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探索乡村种植新模式。
  走进鸭园镇二道沟村的“菇粮间作”试验田,由玉米芯、秸秆、稻壳精心铺设的“温床”上,一朵朵肥美的赤松茸竞相生长,圆润的菇帽如同小脑袋般悄悄探出地面,喜人至极。

“这是菇粮间作的产品,不仅占有黑土地的先天优势,同时昼夜温差大,外加紧邻山泉水,滋润出来的蘑菇腿粗盖肥,口感细腻脆嫩,爽滑可口,且营养丰富。”菇芝缘公司总经理张惠新兴奋地介绍道。今春,二道沟村大力探索玉米地套种赤松茸新模式,通过资源循环利用,真正达到“一地双收、一田两用”。目前,秋收甜玉米和赤松茸亩产分别达到1300斤和3000斤。

“秋收后,通过实施秸秆还田、发酵,为下一步种植赤松茸做好前期准备。再经过翻土、铺料、播种、再覆土,让菌种在冬季严寒和积雪的低温环境下育菌杀虫,在明年清明前有充足的水分茁壮生长。”张惠新说,采收后的培养料又成为有机肥料还田,不仅改良土壤板结,提升土质肥力,更提高了土地厚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链,并带动村民们“钱袋子”鼓起来。鸭园镇团结村是朝鲜族村,村党支部结合朝鲜族村的文化特色,以制作朝鲜族特色咸菜为突破口,以加工出售本村种植的大米为延伸,采用“村党支部+合作社+村民+脱贫户”模式,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借鉴其他地区朝鲜族咸菜的原料配比和制作方法,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创建了以“团结”“水稻”“金达莱花”三大朝鲜族村特点相结合的党建品牌——团结禧芳斋。截至目前,合作社已销售朝鲜族咸菜2300余斤、大米6万余斤,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余万元。

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已经不在家中腌制酸菜了,但酸菜那份酸爽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面对市场需求,五道江镇五道江村因地制宜,发展洞窖酸菜产业,“点叶成金”带动农户增收。

从成立小型洞窖酸菜生产厂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再到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五道江村的洞窖酸菜项目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打开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局面。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申请各级专项资金287.7万元,扩建腌制酸菜生产场地。现建成厂区2个,洞、窖20个,腌制池25个,以及冷库、污水池和天车等设施,年生产量可达30万斤。

“农民种白菜可种两季,白菜土豆一起种,这样一亩地能翻番挣钱。我们村共有6户种植白菜48亩,合作社进行统一回收,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下一步准备扩大项目,像辣白菜咸菜类的腌制品也大有市场。”五道江村党总支书记张义洪憧憬着未来。

在铁厂镇一心村大米种植基地,一片金黄的稻田弥漫着阵阵稻香,枝枝稻穗低垂,粒粒稻谷饱满,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为提高大米产量,我们采用机插和配比施肥等方法,每亩可增产100斤,增收200元。”一心村党支部书记王立松说。

为将水稻产业打造成富农兴村的致富项目,一心村坚持党建引领,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集体统筹、农户管理”的路子。通化市一心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集中了500亩土地进行水稻种植,通过争取壮大村集体扶持资金50万元,维修仓库160平方米、扩建加工厂200平方米、更换水稻磨米加工设备、色选机、真空机、定量设备、打包机等大型设备,打造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米产业链。一心村现有一心小粒香、一心稻花香、一心绿色大米三个大米品牌,并获得了“一心绿色大米”认证标识。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70.5万元

铁厂镇三道沟村“乡聚”农家乐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与首钢通钢集团通钢宾馆合作,以“春赏烂漫山花、夏避炎炎酷暑、秋赏缤纷彩叶、冬玩皑皑白雪”为主题,重点打造田园风光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休闲体验型乡村旅游品牌。将闲置房屋、流转土地租赁给通钢公司修建素质拓展基地。依托拓展基地组织开展培训、参观、旅游等活动,增加外来人员数量,拉动村内经济消费,带动乡村旅游项目发展。三道沟村有机农场以“无公害”生态绿色为核心、以生态林地为养殖基地,现代养殖技术与传统散养模式相结合,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林下鸡养殖,实现林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济模式,成为通化地区运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新典范。三道沟村还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了绿化苗木、酿酒和豆制品等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实现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双赢”。

打造“生态宜居”新乡村

以“让美丽改变生活”为主题,二道江区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五道江镇建设1万平方米的体育健身广场,分为老年休闲区、儿童游乐区和健身娱乐区3个区域。同时,对广场四周进行绿化美化,栽植山杏、五角枫和王族海棠等绿化树和金叶榆绿篱。二道江区积极开展“百村提升”创建工作,在五道江村主要街路铺设油渣,在村内修建挡墙2000延长米,边沟2000延长米,硬化场地2000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新建人行步道2000延长米;对五道江村6组进行道路硬化,完成五道江村9组饮水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二道江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共投资110余万元,对团结村进行道路硬化工程,实现了柏油路户户通,同时动员多方力量种植各类花卉2万余株,播种花卉、草坪2100平方米,种植绿化树388棵,维修粉刷道路两侧围墙近2公里,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

聚焦乡村特色亮点,二道江区投资600余万元,在菇园广场及周边墙体绘制3D立体彩绘1000平方米,在村内新建、改造围墙挡土墙800余平方米,修建边沟、道路、拦河坝和泉池景观等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提升村容村貌,为百姓提供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百姓幸福感显著提升。

打造“文明和谐”新农村

二道江区坚决把民主决策作为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建立和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将村级事务从村“两委”唱“独角戏”到干部群众“大合唱”,始终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施一事一议制度,将村务、党务、财务、政务定期公开,竖起了干部廉洁自律的“正衣镜”,解锁了团结乡村治理的“金钥匙”。

二道江区以村风带民风,在人文关怀和乡风文明方面持续发力。制定村规民约,实现“小村规”带动全村“大文明”;同时,以提高村民居住幸福指数为目标,开展领办代办服务,推选“和事佬”,对土地承包、邻里家庭等群众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基本实现了“大事不出区、小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在菇园村打造“三馆一厅”示范点,近百件老物件陈列在村史馆中,仿佛向大家诉说着历史,唤起村民的文化感情,吸引更多村民关注传统文化,讲文明、树新风。成立“新时代乡贤会”,定期联系组织区域人才对县区建设建言献策,引导更多游子返乡创业,建设家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有力阵地,依托体育健身广场,累计开展群众文艺演出、红色经典影片展播、农特产品展销、书画展、图片展和健身篮球赛等活动20余场,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来源:通化日报


审 | 杨梦翟   

编审 | 刘世博   

编辑 | 孙   赫

投稿邮箱:edjxwk@163.com


二道江发布
二道江区委宣传部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