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民歌的一种,其历史渊源深远,据史料记载,自唐代起便有了“山歌”之称,并与当时流传于梅州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相呼应,彰显出其在唐代的盛行。这种山歌不仅深受春秋末年《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而且随着客家先民由中州一带南迁,融合了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元素。特别是在宋、明时期,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梅州客家山歌得以广泛传播和繁衍,成为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其歌词富有诗意,类似于竹枝词,蕴含着“国风”和“吴歌”的余韵,展现了悠久而独特的文化魅力。
梅州客家山歌特征鲜明,拥有近百种腔调,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歌词丰富多样,涵盖劳动、时政、仪式、礼俗、情歌等多个方面,尤以情歌最为精彩。其曲体结构以“赋、比、兴”为主要手法,采用“重章叠句”和“比喻”、“双关”等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七字,押韵讲究,通俗易懂。唱腔丰富,节奏自由多变,节拍多样,旋律以级进为主,强调羽、宫、商音在旋律中的意义,展现出浓厚的客家地方特色。
代表作品
《送人离别水东西》《桃花开来李花开》《噢嗨》《有好山歌溜等来》《客家山歌特出名》《唱出心头快乐来》《万紫千红百花园》《梅县唱到北京城》《长潭行出公王陂》《乌乌赤赤还较甜》《唱歌要上石马峰》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民间音乐、文学的瑰宝,还对文学艺术、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具有宝贵价值。
然而,梅州客家山歌当前面临传承危机,唱山歌队伍老化,青少年兴趣缺失,后继乏人。为此,政府高度重视,自建国以来,每年中秋举办“山歌节”,促进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梅州市文化馆通过完善山歌资料库、举办山歌擂台赛、进校园培训等活动,积极抢救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并成功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有效推动了梅州客家山歌的活态传承与丰富发展。
国际教育视频库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当客家人南迁时,他们将从中国中原地区带来的山歌也一并带了过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