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所有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将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加征10%的关税,覆盖电动汽车、锂电池、半导体及3D打印设备等多个战略性产业。这一政策不仅直接推高美国市场采购成本,更倒逼中国3D打印行业加速技术突围与全球化布局调整。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3D打印行业的出口总值达到93.71亿元,其中对美国的3D打印出口规模达到30.53亿元,占行业总出口额的37.4%。然而,随着关税的上涨,最直接的影响将是3D打印设备的出口终端售价上升,这将直接削弱中国企业的价格竞争力。在此背景下,美国客户可能会减少对中国3D打印设备的采购,转向本土品牌或其他替代供应商,进一步影响中国企业在美市场的占有率。
01 “双向承压”:成本传导与技术断供风险
中国3D打印产业正面临“出口受阻+进口成本攀升”的双重夹击。上游方面,高精度激光器、扫描振镜等核心部件长期依赖欧美进口,关税上涨可能间接推高国内厂商的采购成本;下游方面,北美市场占全球3D打印应用规模的40%,关税压力将促使企业加速开拓欧洲、东南亚及中东等替代市场,短期内收入结构将经历调整阵痛。与此同时,具备技术壁垒的头部企业或将通过海外设厂(如东南亚)规避关税,以增强竞争力。
02 技术自主化提速:国产替代窗口期打开
在政策推动下,本土供应链迎来突破契机。核心部件方面,铂力特等企业加快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和扫描振镜的国产替代;材料领域,中航迈特成功量产航空级钛合金粉末,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50%;软件生态建设方面,漫格科技推出专门针对增材应用的CAx一体化解决方案,进一步降低对欧美工业软件的依赖。这些突破将有助于增强中国3D打印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提高整体竞争力。
03 市场格局生变:国内需求激增对冲出口风险
在外需受限的背景下,国内新兴产业正成为关键缓冲带。航天军工领域,火箭发动机、卫星构件大规模采用金属3D打印,航天科工等企业的年度采购额同比大幅增长;新能源汽车行业,一体化压铸模具和轻量化结构件需求迅速增长,比亚迪正积极采购3D打印设备并大力招募高端3D打印人才,以推动智能制造升级;医疗定制领域,骨科植入物3D打印产线建设已被纳入多省集采目录,行业应用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随着国内高端制造需求的释放,3D打印产业正加速向自主可控、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有望在国内市场挖掘新的增长点,以对冲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04 全球博弈长期化:3D打印成先进制造“战略筹码”
此次关税升级反映了美国遏制中国在智能化制造领域崛起的战略意图。作为工业4.0的核心技术,3D打印的供应链主导权争夺已超越单纯的贸易范畴,演变为全球科技竞争的一部分。然而,随着中国3D打印产业逐步走向成熟,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产业链整合和市场应用等方面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也在持续增强。
在这一背景下,中美之间的3D打印竞争预计将进一步加剧,呈现出从市场竞争向供应链、技术标准、产业生态等多维度延伸的趋势。未来,中美3D打印竞争将不仅体现在产品和市场份额的争夺,更可能在技术创新、行业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布局等层面展开深度博弈。
总的来说,行业将加速向“出口转内需、低端转高端、单机销售转解决方案”的三重升级方向演进,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向具备技术生态整合能力的企业集中,推动中国3D打印产业迈向更高价值链,并在全球市场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然而,在短期内,行业仍难以避免一定的阵痛,尤其是在关键部件的“卡脖子”问题上,国内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仍需时间突破。
推荐活动
—
精彩视频
—
推荐阅读:
3D打印资源库(3dzyk),是集媒体、资源、教育为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专注于3D打印的垂直平台。官网:www.3dzy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