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为笔
雕出木版新春印记
1月22日深夜,礼泉县县城劳动路,一家木版画工作室里,灯光昏黄,30多岁的木版画传承人杜高正专注地雕刻着一块梨木板。木屑随着刻刀的起落纷纷扬扬,木板上门神威武的轮廓逐渐清晰。为了赶制一套门神木版年画参加礼泉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送门神活动,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
“门神年画是传统木版画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之一,每一刀都不能出错。”杜高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
杜高与木版画的结缘始于童年。在礼泉,一知名木版画艺人是杜高的亲戚,小时候,他常常趴在亲戚的工作台边,看着一块块普通的木板在其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图案。那些鲜艳的色彩、细腻的线条,深深印在了他的记忆里。
大学时,杜高考入西安美院版画专业,并选择了水印木刻作为主修专业。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开了一家木版画工作室。“很多人觉得传统木版画过时了,但我觉得它承载着我们的文化记忆,不能让它消失。”杜高说。
制作一套门神木版年画,需要经过绘图、磨版、覆蜡、去蜡、刻版、印刷、上色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极高的精准度。杜高介绍,光是刻版这一环节,就需要花费数天时间。
“门神的盔甲、胡须、表情,每一处细节都要精心雕琢,稍有偏差,整个作品就会失去神韵。”
为了赶在活动前完成作品,杜高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他说:“木版画是一门需要耐心的手艺,急不得,但也慢不得。传统节日和活动是木版画展示的重要时机,错过了,就会失去让更多人了解它的机会。”
刀起刀落,一印一刷。时间如长河,贴起来的“年味儿”未曾褪色。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中,门神年画承载着人们对平安、吉祥的期盼。然而,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传统木版年画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杜高深知,要让木版画重新焕发生机,必须让它与现代生活接轨。近年来,他尝试将木版画与卡通形象结合,之后还将与各大景区合作,根据景区的文物造型,设计不同形象的版画文创产品,如书签、明信片、帆布包等衍生品。
“木版画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杜高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木版画,喜欢木版画,甚至参与到它的传承中来。”
“木版画的未来,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杜高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做,这门手艺就不会消失。
深夜的工作室里,刻刀与木板碰撞的声音依然清脆。杜高继续着他的创作,一刀一刻间,门神的形象愈发鲜活。
海报轮播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静 文/图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