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关注了哪些新闻?你被哪些视频所吸引?上了热搜的新闻,你能否有不一样的解读:当面质疑副国级,他这么有底气?!
刷屏朋友圈的视频,你想到了什么:AI来了,体制中人的发展机会也来了?!
【官话君说】
看到这一讣闻,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搜索,周文骞教授可有留下“口述自传”一类作品?结果是没有。
此前,我零零星星读过周文骞教授的文章:《我真的见过谢晋元团长》《秋日夕照下的温馨时分》,了解到他和夫人钟小满都是在1949年参加革命的“老资格”。据上海理工大学官网一则新闻稿介绍,“周文骞校友是沪江大学后期众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是一部校史的活字典。他的这些珍贵回忆提供了大量史实细节,填补了解放前夕学校党史、革命斗争史和学生运动史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沪江校友揭秘解放前夕的学校地下党组织——档案馆赴杭拜访周文骞校友》,2021-06-08)
“亲历者”“活字典”只是零星发了几篇文章,而没有出一本完整的书,真是遗憾啊。
值得一提的是,周文骞教授一家三代(父亲周颂棣、儿子周公敢)与书有着不解之缘,热爱古籍和传统文化。周文骞之子周公敢坦言,“通过读书得到的体验是一生的,传承下去就是后代的、民族的。无论是祖父一代所经历的大江大河觉醒年代,还是父亲一代经历的革命探索改革年代,亦或是我们这代经历的开放到百年不遇的时代。读书藏书给了我们三代人在不确定的时代里永恒的确定性。”
据浙江大学相关机构、微信公众号“普健科技”介绍,周文骞之子周公敢博士为民间藏书家、普华资本投资合伙人、健洲控股董事长、普健科技董事长,也是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碑帖研究与保护中心特聘专家委员。周公敢多次向浙江大学图书馆、档案馆捐赠竺可桢校长珍贵史料。
最近的一次是在2024年1月20日,是日举行的浙江大学图书馆主馆开馆仪式上,周公敢将珍藏的《科学的民族复兴》和《竺可桢文集》赠予浙江大学图书馆。周公敢称,所赠图书《科学的民族复兴》为竺可桢校长于1938年9月转赠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著作。他表示,书有魂、人有灵,“一座好的图书馆就是大学”,并期待浙大图书馆能够成为浙大人的精神盛宴之大食堂。
此前,周公敢曾向浙大图书馆捐赠了竺可桢校长的论著校稿《百科小丛书》等。2022年7月1日,周公敢向浙大图书馆捐赠竺可桢校长《历史时期世界气候的波动》校稿订正本。
更早前的2019年5月17日,周公敢先生向浙大档案馆捐赠了竺可桢校长相关档案史料。据微信公众号“浙大档案馆”《周公敢先生捐赠竺可桢校长相关档案史料》(2019年5月27日)介绍,此次捐赠的档案史料是周文骞、周公敢父子两代人的珍藏,包括:竺可桢题写书名的1948年浙大农学院教材《作物育种学汎论》2册;竺可桢亲笔题赠侯学煜的著作《物候学》(1963年版)1册;竺可桢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时的秘书沈文雄先生,为《竺可桢文集》编定工作致人民日报社余章瑞先生亲笔信札3通。
据浙大档案馆上述2019年5月文章,周公敢表示,自己生于浙大,长于浙大,生命中早已深深烙上浙大的印记。在浙大庆祝建校122周年之际捐赠竺可桢老校长的相关档案史料,希望浙大人在书记任少波、校长吴朝晖的带领下,将竺可桢校长倡导的求是精神代代相传。
读到这里,你或许会问:为什么周文骞、周公敢父子两代人收藏了这么多与竺可桢相关的史料?为什么是竺可桢而不是其他人?
这个问题,当然最好由周公敢先生来回答。不过,最近在读《寻找浙东:行走于人文与山水之间》,里边收录了作者王志毅谈竺可桢的文章《〈竺可桢全集〉中的竺可桢》,分上下两篇。如果读过王志毅这两篇文章,估计你大致可以猜出周氏父子搜罗竺可桢史料的心思。
王志毅与竺可桢,都是浙东人(竺可桢是绍兴上虞人,王志毅是宁波余姚人),王志毅本人曾就读于浙江大学,按说对老校长竺可桢应该是自始至终充满尊崇。但他文章一开始就坦承:
出于某种偏见,竺可桢给我的印象一直介于谨慎讷言的老实人与埋头做事的实干家之间,算不上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不过在出于工作需要,翻阅了20余卷《竺可桢全集》之后,我对他的看法有了显著的变化。在阅读文献之外,我又趁着工作与旅游的机会,陆续参观了竺可桢的老家,以及他在上海与南京的故居,一个更为立体的竺可桢形象也渐渐地展现于我的面前。
担任浙大校长并非出于竺可桢的本意,在任职之后,他还不断地想辞去职务,回归中研院气象所,只是一直无法如愿,可说是一位三心二意的校长。他对自己的浙大时期评价也相当低,称之为“于人无益,于己有损”,只是勉力支撑而已。尽管如此,他对浙江大学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在他的领导下,浙大不仅顺利度过了抗战的艰难岁月,且在办学规模和教育品质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奠定了后几十年的基础,浙大人对他的感恩并非由来无的。竺可桢为学校所立的校训“求是”,可谓中西合璧,是他给浙大留下的最好遗产。在离开浙大后,他也非常关注学校的发展,当得知浙江大学在50年代被拆分之后,表露出了相当的不满。
给你看看竺可桢的部分书单:1951年2月,读萨顿的《科学史导论》;1960年1月,读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1965年10月,读斯诺的《再看两种文化》;1968年3月,读康诺德的《科学与常识》,1970年7月,读钱学森的《星际航行概论》。
竺可桢还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穆勒的《经济学原理》、弗雷泽的《旧约全书中的民间传说》、拉铁摩尔的《中国的中亚边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徐訏的《风萧萧》。……
看完竺可桢的书单,你作何感想?作为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工作忙碌的程度可以想见。但是,为什么他甚至在“文革”的高潮期间,仍能做到手不释卷?
王志毅书中有关竺可桢阅读的内容,我曾经把截屏发给朋友:
看看竺可桢,“文革”时仍手不释卷,克服困难去阅读最新文献哈。
有意思的是,一位朋友回复: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竺可桢,混口饭吃。
竺可桢为人自律,喜欢遵守规则,常常真诚地自我检讨,同时也厌恶不守规则的人和事。1973年8月24日,他在日记中记载了一件小事,颇能说明他的真实性格:
我近来看Nature和Science,知道吴副院长(当指吴有训)处压积了许多Nature和Science一直不还图书馆。查图书借书证上规定很严格(71年起开始用的借书证),借书数量图书三种,期刊四册,期限图书一个月,期刊十五天。……我认为这是违反图书馆新定规章,做副院长的人,格外应该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