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武汉人耳熟能详的非遗老字号美食,武汉热干面“蔡林记”、糕点大王“汪玉霞”、汤包大王“四季美”、煨汤大王“小桃园”、酸梅汤“老万成”……
传说上世纪30年代初,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无可奈何之下,李包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武汉热干面已成为武汉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全国著名特色小吃中,也占有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的“五大名面”。较其他面食所不同的是,热干面根根筋斗,颜色偏黄且拥有油性光泽,用开水煮上几个大滚儿,捞出来,放上香辣的辣子油,放一大勺石磨磨制的芝麻酱,放点鲜绿的葱花、香菜,拌好,就吃上了。醋就搁在桌上,吃多少随意。不管是捧着一碗,边走边吃还是坐在路边大口,吸溜个不停,那都是武汉人钟爱的方式。无论是在店里还是在露天摊位上,端着冒着热气的热干面,就如同深嵌在俗世里的动画,生动地演绎着安然静谧的生活。在汉口里走街串巷,与最地道的热干面馆不期而遇,唤醒沁润心田的城市记忆。大汉口热干面将给外地游客带来武汉传统的热干面口味,亦将让武汉游客体验那经典的味道。
老万成酸梅汤,是武汉夏天的酸甜味道。武汉伢童年度夏“大事”,就是喝一杯老万成酸梅汤。
钟爱老万成的武汉人不少,但知道其酸梅汤来头的人兴许不多。1910年,4个商人创办了一家名为“老万成”的烟酒铺子。由于地处素有“三大火炉之一”之称的武汉,炎热的夏季使得铺子的生意十分冷清。此时,一位名叫斐广孚的股东急中生智,想起曾在北京喝过的酸梅汤,清凉可口十分解暑,且其并未在武汉市面上出现过,于是便建议制作酸梅汤出售,以补充烟酒生意。
4人一番合计,经过多次口味上“因地制宜”的实验,终于研制出了受到广大武汉伢欢迎的酸梅汤。
在那个冰箱还远未被发明出来的时代,酸甜怡人的酸梅汤一炮而红,街坊四邻口耳相传,老万成的名声一时间家喻户晓,口碑也一代传一代。112年过去,老万成一直坚守着酸梅汤最初的味道,也一直在追求创新,大到店铺装修,小到饮品种类的设计和茶杯的logo,都在与时俱进。武汉人有一句歇后语,叫做“汪玉霞的饼子——劫数(绝酥)”。里面的“绝酥”指的是酥糖、酥京果、碱酥饼。一块带着“玉”字的咸酥饼,载满记忆的老招牌,曾是家家户户桌上常见的点心。汪玉霞食品杂货店创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的汉正街灯笼巷口(汉正街823号),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汪玉霞本姓蔡,随夫姓汪。她不甘整天憋屈在家,便从汪家手里要了100两银子做起了生意。来喝茶的客人多了,就请来糕点师傅手工做了咸酥饼、酥京果等点心端上来,没想到大受欢迎,后来点心反而比茶更有名了,便改成主营糕点产品,酥糖、京果、绿豆糕,品种多达50余种,价格亲民,深受市民喜爱。“汪玉霞”原址在1858年毁于太平军的战火,随后迁至由义坊(即汉正街815号)。1911年辛亥革命,阳夏战争,冯国璋火烧汉口,由义坊老号被焚,此时,“汪玉霞”老号已不复存在。到了第六代汪启濛、汪启漾兄弟的时候,汪玉霞开始出现变故。汪启濛变卖安徽老家田宅,募集同乡股份,在上花楼街重开,取名“汪玉霞雨记”。1920年,汪启漾的次子汪子泉通过向族人募股、银行贷款等方式筹得资金,在下花楼街(原花楼街218号)又开办一家食品店,取名“汪玉霞为记”。1956年公私合营“汪玉霞”已传至第八代,以后又从合营走向国营。这时的“汪玉霞”达到了顶峰,新建大楼,产品花色增加到120多种,年产值达400万,其中月饼的销售额长年排名第一,一直是武汉市场上的“老大”。转折发生在1995年,花楼街拆迁,由于未能及时还建,设备和人才损失近千万元,工厂呈现半停产状态。2015年9月这块咸酥饼在汉口里“穿越”回来,那个历经几个世纪的老字号再次获得新生。四季美汤包是每一个武汉伢的童年记忆。因“皮薄光洁,汤足如泉,浓而不腻,味厚鲜美”而被誉为武汉一绝。民国十一年(1922年),汉阳有个水果摊贩叫田玉山,在花楼街交通路口摆摊。因花楼街一带多为下江人,田玉山于1927年做起了江浙口味小笼包的生意,开张时,请了一个南京师傅,做猪油葱饼,后来增加了小笼汤包。只有五张半圆桌,是个规模窄小的夫妻店。当时在汉口回龙寺和长胜街有两家下江馆子,招牌都叫“四季美”,寓意一年四季都有时令美食应市,小笼汤包很有名气。田玉山也想借用这个“名牌”招徕生意,但又觉得自己是本地人怕惹麻烦,就起了“美美园”的招牌。不料他的侄儿田泽春就在“美美园”隔壁打出了“四季美”的招牌做汤包,唱对台戏。这下激怒了田玉山,索性摘下了“美美园”的招牌,换上“老四季美”的招牌,并且在汤包质量上狠下功夫。店里的本地师傅钟生楚、张老六深知武汉人喜咸好重的口味,于是加以改进,创出一种融江南与湖广风味于一体的“武汉汤包”。这种汤包皮薄馅多带汤汁,味道以咸为主,一上市,立刻受到食客的追捧。田泽春的“四季美”门庭冷落,很快就关了门,这一场叔侄角逐,田玉山一箭双雕:即挤垮了田泽春,又创了“老四季美”的牌头,赢得了声誉。
后来民生路、四官殿一带又开了四家“四季美”。此外大红楼、竹帘春等许多酒楼也兼营汤包,但终究没有田玉山的“老四季美”汤包的风味出色。1958年,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召开。会议期间,与会领导人多次品尝汤包大王钟生楚制作的汤包,倍加赞赏,还亲自到厨房接见他。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日成于20世纪60年代访汉时,也曾品尝过四季美汤包。1990年至2016年,四季美多次荣获全国饮食品最高奖“金鼎奖”。“小桃园”创始于1946年,初始是陶坤莆、袁明照两个小贩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搭棚设摊。陶、袁掌勺煨汤,配合得法,主要经营鸡肉汤及乌龟、甲鱼汤,选料十分讲究。1948年,随着营业日渐兴隆,他们将小棚子扩建为20多平方米的店堂,可以放三张桌子,顾客盈门,生意越做越红火。顾客说这样好的煨汤,应该有个招牌,于是陶袁两人一合计,仿照三国时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以他们的姓氏取名,但他们只有两个人,于是想心思借用汉口友益街天声剧院一名越剧演员的艺名“筱牡丹”的筱字,在两人姓氏前加上一个“筱”字,正式挂牌“筱陶袁”。每逢佳节,武汉人都喜欢到这儿来品尝美味鲜汤。久而久之,由于谐音的缘故,店名改成了“小桃园”。不光武汉市民钟爱“小桃园”的味道,许多国家领导人也曾莅临此处,品尝瓦罐汤的味道,赞其“煨汤大王,名不虚传”。温润的鸡汤,配上养眼的古老建筑,让人在享受美味之余,还能感受到当年老汉口的风华。在汉口里,非遗文化活动也在不定期上演,楚剧、汉剧、京剧、武术、杂技、变脸、打铁花、火壶、喷火、舞龙舞狮等非遗演出,苏恒泰油纸伞制作技艺、叶画、汉绣、青铜冶炼技术、漆器、黄梅戏等非遗传承或研学体验活动。
弘扬传统 传承千年华夏文化魅力
相遇楚地 共赴最炫民族奇遇之旅
千人汉服巡游、中秋拜月大典
非遗民俗互动、美食文创市集
最炫民族风、新民族音乐蹦迪
联合武汉高校打造民族狂欢盛宴
……
敬请期待
公交:乘坐336/342/790/792路到园博园东门站☆“武汉园博园”“汉口里”“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相关活动可8:30-17:30电话咨询027-6502 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