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首往事,我深感零陵地委行署机关搬迁至冷水滩的决策过程,既充满了曲折与艰辛,又洋溢着成功与喜悦。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地理位置迁移,更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这段历史,我感慨万千。一、办公拥挤,搬迁之念初起
想当初,咱们零陵地区的地委和行署机关都挤在同一个地方办公,地方小得可怜,就那么十几亩地,几百名干部及其家属子女都挤在一起,那可真是“摩肩接踵”,办公条件十分艰苦。那时候,大家挤在狭小的办公室里,每天都要面对拥挤的环境,工作起来十分不便。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家对改善办公和住宿条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自 1968 年之后,先后成立的地革委与地委的机关办公地点仍旧在一起。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 1981 年 1 月,地委和行署两大机关才算是真正分署办公。地委机关依旧驻在“文革”前的老址,仅仅占地 20 几亩,而上百名干部与其家属子女都挤在这有限的地方。行署机关虽然在芝山以东的山坡建了一些新房,可依然是狭窄拥挤。
在那样的环境下,广大地直干部职工都迫切地希望改善机关的办公与住宿条件,纷纷提出申请,希望能扩建和兴建机关用房。这就给地委和行署出了一个棘手的决策难题:到底是在零陵这边原地址建房,还是另觅新址?或者是索性把地委、行址的机关单位直接搬迁至交通便利的冷水滩呢?
那时候,我们的工作条件确实艰苦,大家都渴望能有一个更好的办公环境。每天办公楼里人挤人,一间办公室恨不得能挤下十来个人。那时候的办公设施也很简陋,桌椅板凳都是能省则省,很多同志都是几个人共用一张办公桌。而且,住宿条件也很差,许多干部和家属都住在简陋的平房里,空间狭小,环境嘈杂。
地委、行署也看到了大家的困难和需求,开始考虑搬迁的事情。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论证,分析了各种利弊。最终,我们认为搬迁至冷水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冷水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开放引进,搞活经济。而且,那里的厂矿企业集中,地直机关搬过去便于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老零陵地委及后来搬进去的老市中级人民法院。陶旭日/摄
二、冷水滩的优势与搬迁的契机
冷水滩这个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处在衡阳、邵阳、郴州、桂林、梧州等中心城市之间的中心位置,堪称湘南的重要门户。而且,这里交通便利至极,湘桂铁路穿城而过,湘江也能通航,甚至还建有一个机场,水陆空的交通都极为方便。这样一来,非常有利于开放引进,能有力地搞活经济。再者,冷水滩的厂矿企业相当集中,咱们地属企业大多数都设在冷水滩,地直机关搬至冷水滩便于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那时候,我们看到冷水滩的发展潜力,心里就很坚定要把地委、行署机关搬迁过去。1984 年,国务院同意恢复冷水滩县级市建置,这无疑为地委、行署机关的搬迁带来了崭新的契机。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仿佛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我们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地委书记龙禹贤同志和我对此有着一致的看法,坚定地认为应当将地委、行署及其所属机关搬迁至冷水滩。我们都看到了冷水滩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和优势。首先,冷水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几个中心城市之间的中心位置,是湘南的重要门户,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其次,这里的交通条件极为便利,铁路、水路和航空都十分发达,这将有利于加强对外联系,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发展要素汇聚于此。再者,冷水滩的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厂矿企业众多,搬迁后能够更好地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在地委、行署领导成员讨论会上,开诚布公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因为咱们搬迁的理由十分充分,大家听后也没有提出什么异议,很快就达成了共识,作出了逐步将地推、行署机关搬迁至冷水滩的重大决策。三、选址考察,确定新址
可别小看机关搬迁这件事,那可不是随随便便选个地方就能搬过去的。那可是关乎全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决策。所以在决定搬迁的大方向后,我们首先做的就是仔细选址。1984 年 12 月,地委、行署联合行文发出《关于地直机关单位搬迁至冷水滩市办公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了搬迁工作的五项准备工作。其中首要的一项就是广泛宣传发动,让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搬迁工作的重要和必要。那段时间,我们可是忙得团团转。我们要对冷水滩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包括地形、地质、交通、水文等各个方面。还要制定详细的搬迁计划,明确搬迁的时间表、任务分工、物资准备等等。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向上面争取更多的支持,确保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选址的过程中,我们也是经过了反复的权衡和考虑。我们先后考察了好几个地方,最后才决定把河东作为地委、行署机关搬迁至冷水滩的新址。当时冷水滩的河西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和工业基地,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而河东那边呢,尚未开发,自曲河大桥以下近十公里的地方,多是丘陵与平队交织之地。那里人口稀少,稻田不多,山坡上的树木也比较稀疏,但是正因如此,就适宜于开发建设成为党政机关的办公与住宿的区域。我们商量了一下,并且经过地委、行署领导讨论同意,决定把河东作为新址。当时我们和冷水滩市的主要领导同志一同对河东的山坡与田野普遍察看了一遍,初步定下了机关建设的区域范围:自曲河大桥以下,河东沿河一带近 100 米宽作为城市绿化带建设;从逸云路以下,梅湾路至育才路一带,包括潇湘公园在内的 1600 亩作为市直机关新址的建设区域。四、搬迁过程中的波折与困难
1985年的4月,龙禹贤同志调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这一人事变动,让地委的主要领导人发生了变化。而机关的搬迁工作呢,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原本我们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可这一变动,让搬迁工作也有了新的挑战。有一天,我去冷水滩检查工作,结果发现梅湾路旁竟建起了一个变电站、一个教师进修学校、一个电影院,这一下子就打乱了我们原先定下的地直机关建设区域的规划。当时我特别恼火,对冷水滩分管城建的负责同志那是严厉地追问了变动原由。他跟我说,是因为地区的征地预付款没有到位,他以为地委、行署机关的搬迁工作发生了变化。后来我才了解到,真实的原因竟然是地委、行署有的领导成员对机关搬迁问题有异议。而我们具体工作的抓落实又不够,结果就把这样一件关系到地直机关建设和冷水滩的城市设施建设都有利的大事给耽误了,这给后来的地直机关搬迁工作带来了深深的遗憾。不过,事情的发展往往就是这样,充满了曲折和变化。虽然我们在搬迁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始终没有放弃过搬迁的念头。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阻力,推动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1986年,省委决定由我来担任零陵地委书记,这对于我和整个地委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责任。在接任之后,我深刻的认识到,地委、行署机关的搬迁问题不容拖沓,必须要尽快拿出决断和行动。于是,在1988 年的一天晚上,我主持召开了地委扩大会议,邀请全体地委、行署领导成员以及各部委的主要负责人共同参加,专门讨论机关的搬迁问题。为了吸取前几年的经验教训,我着重强调,这次会议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大家都统一了思想,我们才能将搬迁工作更好地推行下去。在会议上,我们详细分析了搬迁的利弊,也充分的听取了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有的人支持搬迁,他们认为这会对冷水滩乃至整个零陵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人持保留意见。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我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五、重新决策,坚定实施
1986年的秋天,我正式担任了零陵地委书记。我知道,摆在我面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地委、行署机关搬迁的问题。我深知,这是一个关乎零陵未来发展的关键决策,必须慎之又慎。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和广泛的调研之后,1988 年的一天晚上,我主持召开了地委扩大会议。全体地委、行署领导成员与各部委主要负责人共 30 多人齐聚一堂,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这关系零陵未来发展的大计。在那次会议上,我要求大家都积极发表意见,畅所欲言,把心中的想法和顾虑都讲出来,真正做到思想的统一。会议一开始,时任冷水滩市委书记的秦光荣同志,便详细汇报了冷水滩为地委、行署机关搬迁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情况。秦光荣同志的汇报十分详细全面,从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备、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都一一进行了说明。在随后的讨论中,会议的气氛变得热烈而活跃。有少数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地委、行址机关没有搬迁到冷水滩的必要,还列举了一些理由来支撑他们的观点。但是,更多的同志对他们的看法提出了反驳,大家各抒己见。我也对大家的意见进行了总结和针对性的回应,特别是对于一些同志对搬迁存在的顾虑,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分析。在深入的讨论之后,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认识到地委、行署机关搬迁的必要性。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碰撞,大多数人都拥护地委、行署将机关搬迁至冷水滩的决策。----来自《八十春秋》(注:作者唐盛世,曾任零陵行署专员、零陵地委书记)来源:潇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