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红带子”:长江边的革命记忆

政务   2024-10-19 21:01   北京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井冈山“红带子”:长江边的革命记忆




在长江流域这片广袤而深情的土地上,山水相依,见证了无数激荡人心的革命传奇。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南昌起义,再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革命的火种在长江之畔迅速燎原。


90多年前,以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这里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成长的关键之地。


在这片光辉的历史记忆中,有一件珍贵的红色文物——“红带子”,它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的坚韧与不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历史,聆听“红带子”背后的感人故事。


·
·

王棣权用过的识别带 图片源自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图片中的这条红带子,长70厘米,宽4厘米,两端印有“遂川第五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字样。这是遂川县赤卫队队长王棣权用过的一条识别带。


1928年,王棣权在一次战争中壮烈牺牲,他的妻子怀着巨大悲痛把丈夫生前系过的这根红带子藏在了房屋的墙洞里,默默守护了几十年。

识别带,又称牺牲带,是战争年代革命者的一种标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由于条件艰苦,部队中没有统一的军服。有的战士穿着旧式军服,有的穿着学生服,更多的则是穿着一身普通老百姓的衣服。为了区分敌我,战士们便在脖子上系上一条红带子,只要系上了它,就准备随时为革命献身。

当年上战场之前,红军战士们都会系上识别带,他们互相交代通常只有两句话:一句话是告诉我的老母亲,她的儿子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牺牲了;另一句话是胜利之后,在烈士纪念册上给我登记一个名字。活着的战友,则可以根据红带子的籍贯、姓名等信息,将消息传给烈士的家人。

“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为了心中那份崇高的信仰,广大军民在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就是这样一条普通却不平凡的识别带,凝聚的却是先辈们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甘愿为党和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革命斗志和不屈精神。


·
·

红四军第11师师长张子清使用过的手杖 图片源自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在那个战争年代,有数不清的烈士没有留下姓名,仅井冈山斗争的两年零4个月里,就有4.8万余人牺牲,其中有名有姓被镌刻在纪念碑上的仅有15744人。英烈已经远去,但见证过先辈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红带子,一直留存到了今天。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铭记长江流域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无数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红带子,是信仰的传承,更是历史的使命。


主播丨刘子杨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丨罗景月

文案丨周念晨

责编丨孟京

美术设计丨杨桦

音频丨张玉峰

校对丨王子月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从菜单栏—主题栏目—夜读获取更多内容。)


往期精选

水事之声—长江文化

中国水事
中国水利报社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