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卓嘎·榆树钱

文摘   2024-12-17 10:52   安徽  



    话说卓嘎(榆树钱)


         /刘俊福


     小时候,放学回家,满屋飘香。妈妈正在做榆树钱高粱米面面汤。虽然没有肉,几乎也见不到油星,但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面汤了。在那个年代,榆树是心中的圣树,是专为穷人而生长的神树。几十年过去了,每当看到榆树便有一种奇妙的亲切感,怎么忙也得跑到树下逗留片刻。


   “榆树钱”这个词语,承载着一代人对艰苦岁月的回忆与对生活智慧的敬仰。它并非指真正的钱币,而是指榆树在春季长出的翅果,因其形状、色泽酷似古代铜钱而得名。榆树钱不仅是儿时记忆中的美食,更是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生活的写照和精神寄托。


   “榆树钱高粱米面面汤”,这是一道典型的民间食肴,其制作原料简单易得,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以有限资源创造丰富饮食文化的智慧。尽管缺乏肉类和油脂,但榆树钱的独特清香、高粱米面的醇厚口感以及二者在沸水中交融出的鲜美汤汁,无疑成为了心中无可替代的美食。这份记忆中的美味,或许并不在于其物质的丰盛,而在于它所蕴含的情感价值——母爱的温暖、家庭的温馨,以及在困苦中找寻生活乐趣的力量。


   “心中的圣树”、“专为穷人而生长的神树”,这样的赞美饱含我的深情且寓意深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榆树以其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强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食材。榆树钱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既是春荒时节的重要食物补充,又是调节饮食、增添风味的佳品。它的存在,如同大自然对穷苦人民的一种馈赠,帮助人们度过难关,因此我始终视为“神树”。这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之情,也是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


    如今,尽管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依然对榆树怀有深深的敬仰和亲切感,每逢见到便忍不住驻足欣赏。这种情感,既是对童年记忆的怀念,也是对过去艰难岁月中坚韧不拔精神的致敬。每一棵榆树,都仿佛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沉默而坚定地矗立在那里,提醒着人们珍惜当下,铭记历史,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榆树与榆树钱”,凝聚了我的成长经历、家庭亲情、社会历史变迁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多个层面的内涵,成为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贫穷与富饶,困苦与希望,让我们在品味中追忆往昔,也在思索中感悟人生。


注: 卓嘎,是榆树钱的蒙古语称谓。



诗友评析


 这篇散文《卓嘎(榆树钱)》通过作者刘俊福的个人记忆和情感体验,展现了榆树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评析:


情感真挚: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与榆树钱的情感联系,通过回忆童年时期的生活,表达了对榆树钱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的真挚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榆树钱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情感的载体。


象征意义:

   榆树钱在文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春天的翅果,也是过去艰苦岁月的写照,是穷人的“神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希望。这种象征意义的赋予,使得榆树钱超越了其本身作为食物的价值,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散文中,作者将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条件进行了对比,展现了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这种对比,读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变迁,以及在这种变迁中,人们对过去记忆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文化传承:

    榆树钱作为一种民间食肴,体现了民间饮食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作者通过描述榆树钱高粱米面面汤的制作过程,展现了民间对于食材的巧妙运用和对美食的追求,这种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语言风格:

    散文的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既有对过去生活的直接描述,也有对情感和象征意义的深刻挖掘。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散文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美感。


主题深刻:

    散文的主题深刻,通过对榆树钱的描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的艰辛与乐趣、历史的变迁与记忆的重要性等多个层面,使得这篇散文不仅仅是对一种食物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这篇散文通过对榆树钱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一篇情感丰富、寓意深刻的作品。


枫叶诗苑
谢谢关注,欢迎投稿诗歌诗词散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