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简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湘潭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为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设有毛泽东思想研究、公共管理、法学、经济学、文学研究等栏目。
2024年总目录
毛泽东思想研究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文明的探索与贡献——以“第二个结合”为视角
黄显中,唐韵(第1期)
毛泽东塑造新中国形象的叙事话语分析
贺政凯(第1期)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逻辑理路与现实启示
张文,陈旭辉,张晖宇(第2期)
毛泽东关于斗争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核心要义与当代价值
陈方芳,周宏军(第2期)
毛泽东思想在中非外交实践中的价值意蕴
贺鉴,刘帅君(第3期)
民主的概念:毛泽东的民主构境与多维镜像的阐释——兼论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奠基性贡献
李盼强(第3期)
大历史观视域下毛泽东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贡献与启示
杨小军,李银艳(第4期)
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构
张鉴洲(第4期)
从问题到主义:青年毛泽东对杜威实验主义问题观的借鉴与超越
李晖,赵文杰(第5期)
毛泽东谈话中的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探析
李国亮,唐正芒(第5期)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当代价值
郑天骄,齐卫平(第6期)
毛泽东对传统知行哲学的三重改铸
杨真真,王向清(第6期)
论布莱希特对毛泽东《沁园春·雪》的翻译与接受
薛松(第6期)
公共管理研究
数字乡村治理的实施路径:基于技术-制度-文化的分析框架
钟葳,梁丽芝,张运(第1期)
乡村校长社区领导力的价值逻辑与型塑路径
单莹(第1期)
规则下乡何以促进村庄自主性——基于浙东张村的田野调查
李青,郭梓焱,刘春湘(第1期)
我国乡村治理多元规范及其功能研究
陈潮辉(第1期)
“双减”政策执行阻滞:发生逻辑与消解策略
丁煌,王巍熹(第2期)
中国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与优化进路
唐皇凤,崔洋(第2期)
承认政治视域下的包容性风险治理
邓集文,唐子旺(第2期)
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发展路径探析——基于“场域-行动”分析视角
卢婷,成志刚(第2期)
政府在应急管理中采取的避责策略生成机理研究——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析
李立清,李若涛(第3期)
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多种监督类型协同度评价研究——基于东、中、西部3市的实证调查
王凯伟,李青清(第3期)
结构变迁与资源重置:环境治理领域基层政府避责行为的生成机理与治理
彭媛,唐斌(第3期)
精英文化如何影响公民信任?官民互动经验与社会舆论评价的调节作用
童佩珊, 朱春奎(第4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提高公共卫生防疫能力的实践探索及启示研究
刘图其(第4期)
乡村治理共同体中信任机制构建的内生动力与具体路径
谭九生,邓江爱(第4期)
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内涵发展、多重挑战与权利救济——基于对《教育法》第77条的再思考
李小球,黄亚宇(第4期)
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基于空间正义的分析
何植民,蒋护纹(第5期)
上下借力与中介调适:复杂治理场域中的社区居委会行动机制——基于湖南省Y社区的分析
许源源,陈安妮(第5期)
“党建引领”型社区志愿服务创新:必要性与机制
刘曼格(第5期)
乡镇政府政策执行中的形式主义何以生成?——基于“环境—组织—回应”的分析框架
李峰,丁知平(第6期)
组织化程度、“干部下乡”驻村帮扶与小农户经济效益——制度逻辑的调节作用
倪大钊,林琛,章文光(第6期)
基于 S-CAD 方法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评估——以贵州省贵安新区为例
张静静,陈世香(第6期)
经济学研究
国有经济如何影响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刘长庚,黄妍,王宇航(第1期)
纳税信用评级制度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程名望,谷阳,韩雨萱(第1期)
数字基础设施的家庭收入效应——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实证研究
陈明生,王乾坤(第2期)
营商环境能提升返乡创业企业发展质量吗?
王轶,武青远(第2期)
智慧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驱动力比较——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
欧定余,廖纤(第2期)
建党以来农地所有制结构的产权实现逻辑、经验与启示
姜军松,李曹洁(第2期)
苦尽甘来:子女数量与家庭财务脆弱性
臧旭恒,刘瀚璐(第3期)
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龚志民,周磊(第3期)
基于ELES模型和CD效用函数的“纵横双向”消费结构变动研究
阮敬,王兴玉(第4期)
“挤入”抑或“挤出”:财政转移支付对消费的影响——基于家庭债务异质性视角
毛凌琳,郭新华(第4期)
父辈健康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兼论医疗保险的缓解效应
韩琳琳,宋明月(第4期)
共同富裕视角下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与推进策略
周云波,刘畅 ,马丽(第4期)
劳动偏向型再分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与实证检验
江剑平,李祎(第4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合作社何以留住农村劳动力?——基于新迁移经济学视角
张磊,王越(第5期)
政府债券与城投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基于289个城市面板数据
肖琼琪,毛珂(第5期)
空间差异视角下的无房流动人口购房困难
柴康妮,冯长春(第5期)
公平与效率能否兼得?——中国城镇化模式与城乡发展差距
文艺,付经杨(第5期)
金融供给与相对贫困:基于就业创造效应的检验
彭千芮,杨芸(第5期)
中国制造业企业现金持有的研发平滑效应研究——基于“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的视角
吴建军,夏露(第6期)
ESG新闻情绪与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基于投融资期限错配的视角
王洪卫,吴燕博,谭伟杰(第6期)
居有其屋,劳而不倦:保障性住房与流动人口过度劳动
李勇辉,粟焕德(第6期)
房产税是否促进了劳动力流动?
潘爱民,马健,袁永发(第6期)
房价水平与生育意愿:来自家庭杠杆率非对称效应的证据?
楚尔鸣, 田丽慧(第6期)
旅游学研究
红色旅游中原真性感知对出游渴望的影响——旅游涉入和收入预期的调节作用
许春晓,王祺慧(第1期)
基于游客感知的红色旅游演艺体验模型建构
陈喆芝,杨梦圆(第1期)
ESG对我国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阎友兵,易启旭(第2期)
乡村旅游地民宿经营者咨询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蔡建刚,刘嘉媚(第2期)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研学旅行的逻辑理路与铸魂育人机制
王兆峰,陈勤昌(第3期)
红色文化场馆具身体验对青年德育的影响机理研究
管婧婧,周荣(第3期)
中国红色旅游的政策演进与内容评估:2004—2022
韩元军,周雪瑞(第3期)
法学研究
党和国家监督贯通协调机制研究
吴建雄,黄琼(第1期)
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化路径探析
周敏凯,时晓建(第1期)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构建要素论析
原美林(第1期)
论环境纠纷非诉解决机制的专门化与法典回应
吴勇,刘娉(第2期)
企业数据刑事合规的建构路径及其具体展开——以数据安全法益为切入
杨猛,李嘉硕(第2期)
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立法现状评估与改进对策——基于38部省级地方性法规的文本分析
钟明熹(第2期)
权力概念的法学定位——兼论全球化时代的法益分析范式
胡平仁(第3期)
人的尊严:跨越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之争的人权共识——纪念《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
张万洪,肖思宇(第3期)
领导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优化的法治机理与基本路径
胡恺,胡肖华(第3期)
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有效性边界——基于环保严重违法失信的证据
宋哲泉(第3期)
欧盟“数字守门人”的认定标准与启示
肖冬梅,刘鑫鑫(第4期)
因地制宜:基层人民法院职能定位和履行的地方性问题——以法律地理学为视阈
杨翔,毛天粲(第4期)
全面禁止抑或严格限制:我国竞业限制制度的模式选择与规范进路
陆海娜,欧旭鸸(第4期)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过劳”问题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谢晖,胡燕(第4期)
健康权政府保障职责的扩张、挑战与应对
梁晨(第4期)
无理涉诉信访治理中适用听证制度的路径思考——基于H省L市法院信访案件处理的实证分析
廖永安,伍玉联(第5期)
生成式人工智能训练数据侵权风险与法律应对
郭德忠,张云蔚(第5期)
论党内法规的规范性来源
李伯超,张程(第6期)
论功能主义进路下互联网平台民事责任的规则调适
何舒岑,许中缘(第6期)
政治学研究
根本准则: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底线要求
周小毛(第1期)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对传统知行观的创新性发展
方红姣,吴冬瑜(第1期)
文明实践赋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逻辑、内蕴动力及实现路径
张明海,周勇(第1期)
习近平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
赵芳,李伏清(第2期)
习近平关于政治判断力论述的核心要义、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
张佳宁,刘志(第2期)
以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文林波,张雄艳(第2期)
网络思政、虚拟思政、数字思政、数据思政、智能思政与智慧思政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颜佳华,李睿昊(第3期)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价值
李成,解超(第3期)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曹开华(第3期)
制度视角下全面从严治党的体系、逻辑与效能
朱仁显,唐吉意(第4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荆世群(第4期)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
张伶俐(第4期)
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研究
刘建平,龚佳(第5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构建
张赓,马芳(第5期)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
胡宇喆,胡伯项(第5期)
网络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理、现实审视与路径优化研究
王鹏(第5期)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理论建构——科学认识和把握习近平关于资本的重要论述
陈梓睿(第6期)
信息性还是娱乐性?——基于S-O-R模型的政务短视频媒介使用及其效果研究
贾哲敏,李宗宁,郑琦(第6期)
边疆族际政治整合逻辑:基于云南那氏土司的探讨
李悦鸣,胡奇志(第6期)
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智媒化传播的理想图景和挑战应对
王江波(第6期)
破旧立新:华北解放区旧剧改革(1945—1949)
李尚明,周锦涛(第6期)
为革命而歌:红军长征时期的革命歌谣研究
张敏(第6期)
李卓然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刘丹(第6期)
文学研究
论弥尔顿对荷马史诗传统中女性之“他者”定位的改写——以《伊利亚特》和《失乐园》为例
吴玲英,李蒙蒙(第1期)
“她”综艺女性形象的叙事悖论
黄春霞,潘育卉(第1期)
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中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
李婧璇(第1期)
民族国家与个人身体的文学抉择——以中国新文学启蒙为考察中心
田敏(第2期)
论兰波诗歌的视觉语言
李建英,王洪羽嘉(第2期)
萧红《生死场》“文本断裂”问题再评价
晏杰雄,曾楚乔(第3期)
论汉画像艺术“深沉雄大”美的内在意蕴
王莎,马驰(第3期)
《法兰西组曲》中的身份危机与超越
杨维春,胡明明(第4期)
小詹姆斯·提普特瑞的“隐性”创作与“她科幻”书写
叶冬(第4期)
论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存在密码”的诗性形式——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
童真,徐佳宁(第4期)
论布洛赫“前仿真美学”中的三重学理
何晓军,李志雄(第6期)
论福特《队列之末》中的听觉印象主义书写
万正发,胡强(第6期)
在交往中影响:论谷崎润一郎与中国现代戏剧家的关系
张能泉,李慧(第6期)
“女性主义文学/性别研究”专栏
社会、家庭与文学转型期的知识女性命运——以湖南衡山陈氏家族陈撷芬、陈衡哲两姐妹为中心
刘钊,李坤(第1期)
公主与女巫的艺术形象演变——以中外经典童话故事为中心
汤素兰(第1期)
《恰似水于巧克力》厨房空间中的自然、感应与女性
李宇舒(第1期)
“南方诗学”专题研究
南方诗学的建构——兼论中国当代诗歌的“现代性”维度与“城市精神”书写
何光顺(第5期)
回归与出发——论“南方诗歌”的意义
刘卫国,李婷(第5期)
战时南方写作的精神原乡叙事——以《乡下姑娘》和《梦之谷》为中心
蓝善康(第5期)
语言学研究
语言游戏·语言实验·语言诗学——语言诗的谱系学研究
吴静芬(第1期)
“双碳”战略下的德国气候话语语用研究
张智,温鸾凰(第2期)
梯级推理与“包括”前后项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钟玲萍,文卫平(第3期)
江西萍乡赣语“等”的多功能用法及其语法化演变
袁鑫,陈山青(第3期)
汉语抽象句体认语言学探讨
廖光蓉,周瑜焜(第6期)
文化研究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应然理路与实然向度
齐绍平,谢玮玉(第1期)
中国非遗对外翻译传播人才的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模式
邓军,段慧如(第1期)
新媒体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实现研究
刘子滕(第2期)
面向家庭教育的社区治理创新策略
谢宇(第2期)
“互联网+”时代在华非洲留学生的食物交流与跨文化适应
刘田丰,李嘉颖(第4期)
传播学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新乡贤文化知识生产探讨
刘社瑞,赵钰欣(第3期)
“中国好故事”数据库国际传播数字产品叙事的实证研究
何国平,廖云静(第4期)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现代化协同治理机制:基于“事件—传播”的研究
向青平,雷跃捷(第4期)
国际舆论引导力视域中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建构研究——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内容为例
向志强,吴彦孜(第5期)
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心态及其培育研究
肖钊,王晓芳,胡丁(第5期)
哲学研究
资本主体性的成因及其消解——基于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
王肖帆(第1期)
从等级差异到阶级对立:马克思阶级概念的本质意蕴及其理论价值
黄杜,彭定光(第1期)
论胡安国《春秋传》“亲亲、尊尊、贤贤”的逻辑进路
徐建勇,王佩琼(第2期)
论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形成脉络、基本特质及时代价值
安秀荣(第3期)
论“两个必然”到“四个自信”之理论传承与践行发展
李定坤(第3期)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及现实启示
宋子铃,王铮,刘文霞(第4期)
絜情论与戴震的公共理性
谢芳,杜林泽(第5期)
人工智能时代计算知识与德性知识的耦合
谢建罗(第5期)
人工智能信任的限度问题研究
尹筝筝(第5期)
历史学研究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王继平,许锋(第2期)
“思想战争武器”:二战时期美国图书运动的兴起
刘自强,申珊珊(第2期)
从单边主义到实质性多边主义:法国对非军事行动的战略演变分析
罗姝瑶,卓振伟(第2期)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治理政策的历史考察
孟召然,朱陆民,易大东(第3期)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团体研究
汤琰,宋银桂(第3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参军参干运动
金瑶(第3期)
秦法“真-夏”身分秩序与臣邦统属关系——兼析刘敬“和亲”策略中的“风谕以礼节”
王一义(第4期)
1932—1937年“左翼影评人”群体探析
张晶宇,贾亚蕊(第4期)
蔡和森思想转变问题再探——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考察中心
胡慧娥(第5期)
八路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兵工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唐去非,刘祖爱(第5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宫婉琳,罗玉明(第5期)
成本与成效:清代西南增设中下级土司考——以贵州旧田氏领地为例
杨曾辉(第6期)
个体书写建构历史记忆:宋代出使行记的撰述动因及书写特征
刘师健(第6期)
欲望、势物与圣王:荀子礼法起源论的立体图像
汪博(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
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上官文丹,王黎斌(第6期)
·END·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