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4日,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院士诞辰100周年,其女梁旋撰写文章,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文中的那些往事详细记述了梁思礼院士对国家深深的爱。从求学时期立志报国到学成归来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梁思礼院士用一生的实践在航天事业中践行了航天精神和自己的爱国誓言。让我们一起向梁院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梁院士留下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代航天人在履行强军首责、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2016年4月,清明之后的北京,早晚还未褪尽寒气。每天吃完晚饭,我照例用轮椅推着父亲到客厅看《新闻联播》。父亲3月底从医院回来,身体一直非常虚弱,肺心病勉强维持在恶化与平稳的边缘。按医生的要求,我们每日几乎全天用氧气机为他供氧,为防止吞咽呛咳引发肺部感染,吃饭、服药都要用鼻饲管。
有一天,父亲坐在轮椅上看了一会儿新闻,由于虚弱,他的颈背支撑不住头的重量,身体下滑,头向后仰。我为减轻他的疲劳,就站在轮椅后面用手托住他的头部。父亲继续安静地看新闻,过了一会儿,他略微转头对我说:“你累了吧?”我说:“不累。”他用手肘支撑轮椅扶手,试图调整身躯坐直一点,扭头望向北屋,声音微弱地说:“去那边转转吧。”
我推他来到北屋,此时天色已暗,朦胧夜色中已是万家灯火。父亲身体微仰在轮椅上,目光望向窗外,良久不语。我不知道父亲在想什么,就屈膝半蹲,顺着他的目光从窗户望出去:这扇屋顶斜窗正对着父亲以往每天去上班的航天科技集团大楼,此时望过去,映入眼帘的是楼顶上4个点亮的红色大字——中国航天。
父亲此时在想什么?他是否想起了坐在临时借用的466医院简陋的食堂里学习导弹概论、发动机原理、空气动力学的日子?是否想起了祖国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他们亲手制造的导弹时的兴奋?是否想起艰苦创业时的艰辛以及排除万难取得成功后的感叹?他是否想到了中国航天来之不易的今日辉煌与人才辈出的光明前景?
父亲神情平静、目光温和,在这最后的等待中,也许他已经准备迈向那遥远的星空。陪在父亲身边,我强忍酸楚,心中一遍又一遍地祈祷,期待父亲可以慢慢好起来,再多给我们讲一些他的故事。
梁思礼在天津梁启超故居
年届九十,父亲外出参加会议、社会活动的次数少了。为了尽量减少父亲的寂寞感,每逢周末我都要带父母外出活动一下,去公园、去商场、去看电影,然后在外面吃饭。那时候,我时时留心哪里有适合父母口味的餐馆,一经发现就带他们去尝一尝。
每次一起吃饭,父亲都会跟我或我先生、女儿探讨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国际时事、网络热点、航天大事等,他还喜欢给我们讲他的那些餐桌故事。
每次见到餐桌上的煎饼果子,父亲就会讲起他在天津故居中幸福快乐的成长故事,讲起战乱时期学校被轰炸、民众被欺压、校长被杀害的故事,讲起他在南开中学、耀华中学修身正心、立志报国的故事。如果来到粤菜餐厅,父亲就会讲起祖籍广东新会的故事。那里的村子、乡亲、企业、学校都是他心中的牵挂。父亲喜欢吃西餐,每次来到西餐厅,他都会点一份七分熟的牛排,这是他在美国留学时非常喜欢但常常舍不得吃的“大餐”。等待上菜时,父亲会给我们讲很多他留学时的故事。
父亲青年时代在美国生活了8年,养出了亲近西餐的肠胃,但是他的心一刻也没离开祖国。1941年父亲越洋求学,尽管是靠祖母省吃俭用攒下的400美元踏上赴美留学之路,尽管在美8年全靠奖学金、勤工俭学、打临时工维持学习生活,尽管他在美国期间是一个舍不得花5美分参加学生舞会的穷学生,但他却依然认为自己是当时中国四万万同胞中万分幸运的人。
1947年,父亲在写给他国内好友的一封信中说:“在美国几年中,(我)无时无刻不惦念着中国的老百姓,我实在是太侥幸了。中国每十万人中,才有一个我(这样的留学生)。”他说,“我的机会是这样好,我则更应对没有机会的老百姓多负些责任。”
他那时的理想就是要倾尽全力,联合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实业救国。为此,他拼命学习,用两年加两个暑假的时间学完3年的课程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来又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但他仍然“感到非常惭愧”。他在信中写道,“各友都在国内吃苦、效劳”“真是恨不得早日学完,回国(与朋友们)并肩服务”。
这封信透露出父亲最本真的内心,虽然他身处异国,但依然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自己比苦难当头、衣食不保的国内百姓幸运百倍,所以更要对老百姓多负些责任。父亲在他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一直践行着他年轻时代的理想与诺言。
带着满腔热忱,父亲找到了实现理想的广阔天地——中国航天。这片天地与一切促进人类进步的领域一样,充满险滩深壑,但父亲与他的伙伴们认准目标,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挫折与失败,勇往直前。
1962年,父亲与同事们呵护着他们排除万难,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发导弹奔赴发射场。在前一发仿制导弹试射成功的激情鼓舞下,年轻的航天团队每个人心中充满必胜的豪情。父亲将他当时的心情记录在即将出生的我的名字中:梁旋——凯旋的旋。
可是,那次发射失败了,本该直入云霄的导弹,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椭圆,摇摇晃晃落回地面,巨大的爆炸声、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将父亲和他同伴们的心击落到万丈深渊。
对于意志坚定的人而言,失败是不可或缺的好老师。失败激发战胜恐惧的勇气和信念,唤醒探索未知的集体灵感。在无数次跌倒又顽强站起、咬牙前行后,父亲和伙伴们开始在导弹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道路上不断高奏凯歌。
无论是在“杀血路”小组与同事们日夜奋战送东风二号导弹成功上天,还是带病奔赴发射场、奋战数月让东风五号导弹破云腾空;无论是在上万个零部件中定位到一个螺钉的缺陷从而解决导弹“翻跟头”的问题,还是在“两弹结合”试验现场顶着核弹头亲自为弹上设备做最后的检查……作为第一代航天人,父亲认为他很幸运有机会参与中国航天初创和历经磨难后成长、腾飞的全过程,他满怀欣喜地和同伴们一起将生命投入中国的航天事业中。
他们的青春、成长、悲伤、喜悦、困惑、振奋,全都与中国航天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正是这样一群在磨难中顽强不屈的人,为中国航天如今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也将自己转瞬即逝的生命痕迹留在了继续不断壮大的“中国航天”这棵参天大树的主干上。
我祖父说过:“人生最大的目的,是要向人类全体有所贡献。因为人类全体才是‘自我’的极量,我要发展‘自我’,就须向这条路努力前进。”父亲从他父兄身上继承了这样的人生观。他站在中国航天的舞台上,自始至终都把“让祖国强盛,努力保卫人民和平幸福的生活”作为最主要的人生目标。
这样的目标伴随了父亲历经坎坷却一直保持内心充实坦荡的一生。父亲曾说:“从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除了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志存高远、不改初心也是父亲一生的准则。北京西单手帕胡同是我们曾经居住的地方。那是一座四合院,有10多间房子。院子里种着海棠树、枣树、桃树,还有一处葡萄架,前后院有带顶的连廊相通。我哥哥就出生在那里并跟随祖母生活到八九岁。
我记得小时候父母会带我们回到西单的家里,与祖母共度周末。在父母都忙于工作时,我和姐姐会被送到那里“出差”。“文革”期间,祖母的房屋被侵占。“文革”结束后,国家要将那处房产置换成其他房源退还给我们。当相关部门与父亲沟通时,父亲说他在航天部有宿舍,就放弃继承祖母的房产了。
几十年过去,父亲再未提起过这件事。在他的头脑里,没有“一座位于北京西单的四合院价值几何”的概念,也没有考虑到即使自己有房可住,继承父母财产也是需要维护的个人权益。他只考虑到,自己有房居住就可以了,不必要求更多。
在1991年参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评选时,为顾全大局,父亲在预选排名靠前的情况下主动礼让他人,推迟一届参选。
每个人追求自己内心中的美好生活都是非常正常的。父亲也会跟大家一样,有自己的需要与向往。但他从未忘记从青年时代起就深植内心的追求:使国家强盛,使百姓幸福。对他来说,这一目标是最重要的,其他都随缘,不必苛求。
无论是在各种评选中礼让他人,还是主动腾出自家房屋解同事住房之困;无论是放弃继承祖母房产,还是带领全家捐献祖父的全部家书手稿……父亲在一生的各种选择中,都在无意之间“怠慢”了名和利。他将时间、精力聚焦在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聚焦在航天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工程上,聚焦在用航天科学与技术维护国家的长远和平和利益上……
他无暇多考虑名与利,不想受杂念所累,不想减少迈向人生目标的心力与热忱。
在我幼年的一段时间里,父亲出差少了,晚上回家后就和母亲轮流给我们读小说、讲故事。父亲还会给我们播放、讲解很多中外名曲,给我们放映讲解他在美留学期间拍摄的幻灯片,让我们学会感受文学、音乐、自然风光中的美。
有些周末,父母会带我们去颐和园、北海、玉渊潭划船、钓鱼;去历史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参观游览。在历史博物馆,走到戊戌变法展区,在祖父的照片前,父亲告诉我们:“我的爹爹,也就是你们的公公(指祖父),为了让国家进步改良,跟他的老师康有为一起发起了‘戊戌变法’……”从此,我在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也应该做像祖父那样的人。
小时候,看到父亲修理自行车,我就凑上去想一探究竟。父亲看我有兴趣,就给我讲一点简单的原理,告诉我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怎样想办法解决。
他看到我可以学着排除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等日常设备的简单故障,就很高兴,管我叫“技术猫”。一遇到小的修理活计,他马上就说:“叫‘技术猫’来……”
上小学高年级时,我带着“技术猫”的自信参加了课外无线电小组。我画出电路图,买来二极管、电阻等零件,动手焊接出电路板,做出可收听几个台的简易收音机。父亲把玩着我的作品,眼中放出期许的光:“‘技术猫’以后可以接我的班了!”——他的话对我而言,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父亲专注于事业的时候,他的生活起居、身体保健都由母亲照料安排。生活中父亲大大咧咧,母亲细致入微。
在几十年的生活风浪中,父亲与母亲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母亲总是能够察觉父亲尚未表达的需求并恰当应和,而每当母亲抱怨父亲因粗心大意犯了小错误时,父亲总是以自嘲自省的玩笑轻松化解。他们两人相依相助,心灵相通。
父母每次过生日,他们都会互致“快乐”。父亲去世前一周,母亲生日那天,我们在家里为母亲庆生。父亲当时很虚弱,只能坐在床上吃一点蛋糕。
在我们把蛋糕端过来的时候,父亲开始对着坐在床边的母亲用低沉、略带沙哑的声音唱生日歌:“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父亲唱了一遍又一遍,一直不愿意停下来,因为他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给母亲唱生日歌了。
带着微笑告别生命的乐章
我坐在父亲病床边,如常劝解,效果不佳。于是我望着他的眼睛说:“就算这次你真的一病不起了,与你小时候想做的事相比,你在航天这几十年成就的事业、你目前得到的大家的尊重,会让你感到遗憾吗?而且航天事业现在也是后继有人,就算你明天或下周就回到公公、婆婆(指祖父祖母)他们身边了,你还有什么需要担心和苦恼的吗?”父亲听罢,眼睛里忽然闪烁出如平常一样明亮的光芒:“有道理……你说得对……”
第二天再去探望时,父亲精神好多了,胃口好了很多,腿也有劲了,已经可以走出病房在走廊里散步了。几天后,父亲就病愈出院了。
有人说,一个人的简单与天真,映射出的是他内心的坦然与纯净。父亲就是这样简单甚至有些天真的人。他内心坦然,是因为他几十年来坚守初心,已经在中国航天恢宏画卷上书写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2016年4月14日上午,正在公司开会的我接到电话被告知父亲突然情况不好。我以最快的速度来到父亲的床前,呼喊着父亲……父亲已经闭上了眼睛。我紧握着父亲的手,一边哭一边在他耳边大声说:“爸爸……你能听见对不对?你真的要去找公公婆婆了……你为社会作了这么多贡献,现在就要去跟他们会合了,他们一定很高兴,对吧?”
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父亲的嘴角微微动了一下,似乎是在微笑。
推荐阅读
来源 | 中国航天报
编辑|王舒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