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吉安市万安县委组织部发布一则干部任前公示,其中包括3名“95后”年轻女干部,凭借其在职大专学历和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经历,即将踏上乡镇人大副职的岗位。(此前报道:江西3名“95后”年轻女干部同时被提拔,学历都是在职大专:官方这样解释……)
网上吵了好几天,我没敢说话。
骂声多,理解的少,一些自媒体把江西这个事件抹黑成一个“周公子传奇”的负面案例。
本不想评价,说了你们又怀疑我站队洗白。向身边的人了解了一些情况后,仅代表我的观点:
你们对基层农村的情况不了解,又自以为是地对江西带有偏见。
基层现状:农村留不住人才
我能理解网上舆论的批评与质疑,这当中有些人显然不了解江西农村的基层实际情况——
农村留不住优秀的大学生,优秀的大学生抛弃了农村,农村选择定向中专生纯属无奈!
首先那些985、 211高校的优秀毕业生都被大城市抢走了。
作为“打工大省”的江西,被周边省份大城市虹吸了多少人才,光南昌留住自己培养的本省大学生都够呛!
更不要说经济很一般的万安县城,欠发达地区县乡两级能抢到的基本都是二三本的毕业生了。
万安县国土面积2051平方公里,辖9镇7乡1个垦殖场,总人口31.87万,是原中央苏区县、罗霄山特困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
简单来说,万安县经济实力很一般,比你想的一般还一般。
特困地区可能会出台一些针对农村户籍学生的特殊政策,而且贫困地区事业编制没有那么难考。
有兴趣的都可以去报名试试,乡镇待满五年都有机会提副科级的。
说到扎根基层,试问有多少年轻人能在乡村基层待这么多年?
有些刚毕业大学生考进乡镇体制内,工作中放不下架子,很难与基层老百姓沟通,工作自然就做不好;
有些大学生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待在小乡镇是委屈自己,干几天就想跑,或者进来的第一天就为了考上级遴选。
必须看到,农村真的没啥人了,更不要说懂相关专业的人才,很多考出去的高才生一毕业就不回来了。
我身边一些在乡镇工作的同龄人,他们最大心愿就是早点离开,没心思工作,整天想着如何离开或摸鱼。
我不否认有高才生返乡,但稍微有点能耐的都走了,留下来的多半躺平。
定向中专生的优势在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对工作的期望值不高,他们不会朝三暮四,工作踏实肯干。
基层工作最需要的不是文凭学历,实践经验、工作态度、责任心等因素同样更加重要。
没看过外面的花花世界,面对基层百姓,他们可能会比大学生更纯粹一点。
毕竟从定向的第一天起,他们就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是农民。
定向中专:为基层“输血”
按照官方公示信息,三人分别出生于1997年11月(27岁),1998年6月(26岁),1999年2月(25岁)。
中专和中职的学制都是三年,正常毕业参加工作的年龄应为18-19岁,那么这三人的工作时间对应为8-9年,7-8年,6-7年。
一般来说,被聘用的定向生在聘用单位服务时间不少于5年,5年内不得调入其他单位。
这三人在5年的服务期内,通过在职攻读的方式获得大专学历,再晋升副科级领导职务最快是23-24岁,从年限上说是没问题的。
关键就在于“定向中专生”这一身份。
这一政策,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为了缓解农村地区技术人才的短缺,国家推出了“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政策,意在为基层“输血”。
什么叫定向?
定向就是国家定点需要,没有特殊原因你就一辈子在那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还不是农村的技术人才缺人?
2015年,江西省吉安市按照省里要求开展了“三定向”培养基层农业、水利技术人员招生工作。三定向培养基层农业人员由江西省井冈山应用科技学校(原吉安农业学校)负责培养,学制三年,学历层次为普通中专。
“三定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费全免,且第一、二学年享受每生每年1500元国家助学金
农业三定向政策旨在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具体来说,该政策下,学生在入学前需与生源所在地的人社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承诺毕业后回生源地的边远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
事实上,吉安市多年来一直开展有“农业‘三定向’招生计划”。
吉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井冈山应用科技学校2023年农业“三定向”招生计划的通知显示,提出了2023年井冈山应用科技学校“三定向”培养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招生计划。
其中计划面对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100人,办学层次是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培养(“3+2”五年制大专)。
类似于定向师范生、医学生,这种定向培养不是学渣才能上,必须是成绩优异的人,属于优中拔优。
现在中专定向生分数起码达到当地重点高中线,比如定向师范生的分比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分数还要高。
据我了解,被提拔的这3位是通过初中考试去吉安农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回原县城不同的农技站上班,只是2020年机构改革,乡镇农技站改为乡镇服务中心。
定向中专真的比本科差吗?
如果以年龄最小、1999年出生的邱玉莹为例,若15岁中考,我们可以把时间定格到2014年。
2014年,邱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了“毕业后回到偏远山区”虽然“不再拥有多样人生”但是“相对稳定”的一种人生。
邱毕业后没有毁约去大城市寻找繁华,而是如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经历了万安县的脱贫攻坚还有如今的乡村振兴。
但凡在乡镇工作过,大家就知道,脱贫攻坚时乡镇工作压力有多大。
但邱跟同事们一起,跟全国乡镇工作人员一起,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那个时候,考公考编还没有现在这么热。
没有热到清华北大各大985都卷进体制,没有热到一个岗位的竞争比达到16702比1,没有热到高考600多分放弃985而选择定向变为常态化……
国家定向培养的初衷便是选拔那些愿意、能够留在基层的年轻人,在乡村工作,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这些姑娘可不是“白领白手”,她们从中专毕业后便扎根基层,吃尽了“苦头”,却也在这片土壤上扎下了深厚的根。
有没有想过人家到今天这一步,付出了什么?
人家在中专学校定向学习农技方面知识,在基层农业这块专业性比一般的大学生强。
当大学生在宿舍打完4年游戏找工作的时候,人家已经毕业分配在基层乡镇工作多年。
刚毕业大学生这个月刚拿着几千块的工资下个月就想辞职,定向中专生直到五年期满才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她们的属性自带稳定。
现如今,她们在乡镇基层工作了5年以上,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基层的情况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经过了笔试、面试、考察等一系列严格程序,最后转入公职人员序列有问题吗?
2021年,国家出台了“五类人员政策”,为那些一直扎根乡土的干部们找到了一条可以向上晋升的道路!
中组部提出了“从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的选调生、驻村工作队成员和第一书记中选拔优秀干部,补充到乡镇党委政府班子中”的工作要求,即五方面人员进班子。
如今,邱她们几个人,也正是通过这条路,即将走上更好的位置,继续为乡土奉献。
不少人对三人能力有所怀疑,要求晒一晒三人的成绩。
晒不了,服务群众大都是琐碎的事,没有记录没有成绩,信不信由你们。
她们之所以转乡镇人大副职,是因为通过里市里面组织的五类人员考试,不是直接由领导提拔,是通过考试上的。
比如,在农技站的窗口服务N年,指导张大爷种大棚蔬菜,帮李大娘卖滞销的瓜果,教贫困户养殖致富,顺带教村民直播带货。
如果是乡镇的便民服务中心,那工作更琐碎繁杂,光是接待群众来访、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就让人无比抓马。
有成绩吗?有,但相比大公司大企业的营收微不足道。
好量化吗?不好量化,年度总结就一句话:xx乡镇服务中心处理群众办事xx件,然后变为层层上报累加的数字中的一部分。
可重要吗?非常重要。
也就是她们,确确实实在服务基层群众。
我真不眼红
说她们有后台背景等阴谋论的,我不敢确认,说下我的推测。
按照官方公布,三人是农村户籍定向生,也就是说三人是农村户籍,出生在农村——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上定向中专不失为女孩子的一个好选择,学费全免、解决工作、工作在家乡。
再说白点,一般选定向中专的,多半家里条件不行,或重男轻女或家里多孩负担重,部分地区的家庭仍有“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的”想法。
选这条路,也不失为一个两全的好选择。
试想,如果你有钱有权,你会让自己的子女去读定向中专吗?怎么都要让孩子读个二三本大学再水个硕士吧。
在我读书那会,中考前就听老师介绍过中专的免费师范生,高考前听老师介绍过定向师范生和定向民航飞行员,班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问都没问,所有人都要一心考大学,这就是现状。
这条路,当年没啥人选,现在也选的人也不多。
放弃考高中考大学选择扎根农村基层,绑死在农村老家,去不了北上广深那种大城市追自己的都市白领梦想,只能在乡镇一眼看到头的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冲这一点,她们拿到编制我一点也不眼红。
怎么有人现在眼红了?那时候可招人都招不到。
真正的“世家大族”估计不会走这条路,像周公子那样在国企混个副处再转进体制,日子滋润手头也会更阔绰。
按道理,我们应该为这样一群奉献自己的人鼓掌,为有这样一群扎根农村改变农村的人而庆幸。
江西在提拔干部的时候,能够不拘一格,不唯学历选干部,不值得点赞吗?不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吗?
因为,这才是基层普通人上升的路。
来源:昌南大队长,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江西3名“95后”年轻女干部同时被提拔,学历都是在职大专:官方这样解释……
男子杀父骗保,投7份保险赔偿金超790万,村干部:不知道他怎么欠这么多钱
舆论炸了 | 干部被曝出轨多人,仅被“行政记大过”……更多大瓜被曝出
教育局暑假招教师照看干部子女,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网红官员受审,50余名党员干部现场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