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
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底蕴
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
更孕育了无数独特迷人的文化宝藏
这些宝藏犹如一颗颗繁星
点缀着广元这片文化的浩瀚星空
唤马剪纸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
“山剪河,桥剪江,树枝儿剪月光;哥剪烛,灯剪窗,妹娃子剪鸳鸯……”如何用一张红宣纸表现出多彩的世界,广元苍溪的省级非遗项目“唤马剪纸”,或许能告诉你想要的答案。
苍溪县的唤马镇,是有名的剪纸之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北方剪纸粗犷,南方剪纸典雅,而唤马剪纸集南北剪纸特色于一身,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载誉海内外。
“唤马剪纸”缘起于三国时代,相传三国蜀将张飞路经广元,在唤马溪边呼唤丢失的坐骑时,其随从用手中废纸撕扯成“马”的形状,并丢到溪边,被唤马镇的百姓拾起,后逐步演变成剪纸技艺流传至今。
唤马剪纸从汉代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双灵巧的手,一幅幅山水田园画、乡风民俗画,便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
唤马剪纸是唤马镇民风民俗的结晶,是唤马人精神文化的体现,是记载川北社会发展的典籍,是唤马人心中质朴的浪漫。
唤马剪纸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粗中有细、拙中有巧、媚而不俗,艺术表现通俗、亲切,带有浓郁的川北乡风民俗特点,题材广泛、构思奇巧、风格明快,是从老百姓生活中走出的艺术。
唤马剪纸2007年便被录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剪纸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勤劳聪慧的唤马人,用精美的剪纸艺术描绘幸福美满的生活。
剑阁杨村傩戏
传统戏曲“活化石”
傩戏是一种集祭祀礼仪与戏剧艺术为一体的、宗教色彩浓厚的民间戏剧。在剑门山区主要以阳戏、庆坛戏、说裸傩三种形式存在。
剑阁杨村傩戏,是以阳戏为主,兼有因遇灾急瘟疫或求取吉利保佑的“庆坛戏”和送财喜、劝农桑的“说裸傩”等内容在内的、独具剑阁地域特色的巫门道教傩戏,因其仅在剑阁县杨村镇及其周边得以一枝独存、完整保留,故名之。
据传:隋炀帝杨广为了与民同乐,下令组建戏班,自娱自乐,人们以皇帝之姓为名,最初称其为“杨戏”。后来因道教符箓派有阴教、阳教之分,称阳教为“巫门”。故又称其为“阳戏”、“阳教”或“舞(巫)阳花戏”。
▲出五虎上将
杨村傩戏演出的特点是法事、戏剧同台并进,法师作法与演员表演相互协作、交替而行,并且把一些法事作为了表演的内容。
杨村傩戏的法事部分唱腔以神腔(端公调、裸傩腔)为主,戏剧部分以灯调为主,花戏部分则分别按照川剧的高腔、胡琴、弹戏等唱腔来演唱。
音乐伴奏除了锣鼓、牛角号等法器和唢呐、胡琴等乐器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人们以口念“啷当调”充作“肉胡琴”来作为唱腔的过门或音乐伴奏,显得十分诙谐幽默。
作为“酬神娱人,而按照巫傩仪轨去表演带有故事情节舞蹈的文艺形式”的杨村傩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故事情节比较完整的剧目,进而推动了包括歌舞、花灯等在内的剑阁地方戏曲发展,乃至成为了川剧等传统戏曲的活化石。
▲五虎将脸谱
唤羊岭传统布艺童帽马剪纸
九子八进士的千古佳话
羊岭传统布艺童帽起源于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且有一段“九子八进士”的典故。
古蜀道上的青山驿,在唐宋时期,曾是北上秦陇之要道,苍溪史上唯一的状元王樾就生于此。王樾之侄王绩,为进士,因父生病离世,他随母护送父亲灵柩回到青山,继而辞官在家,从此躬身耕作,尽心侍奉母亲。
尽管不再为官,王绩却将自己的九子一女皆培养成才,“九子八进士,一女入皇宫”,成为千古佳话。
王绩的后人在弃官随父告老还乡后,于今羊岭庙坝村定居,筑大厦五十楹,取名“石城”。山堂洁净,礼聘塾师;教课子弟,传授刺绣手艺,这就是羊岭布艺童帽的起源。
六十年代以前出生在农村的儿童,几乎人人都戴着这种帽子,一时风靡整个川北地区,剑阁地区尤为显著。不论性别,只要是小孩子,头上都戴着羊岭布艺童帽。
历经几百年,羊岭布艺童帽制作技艺在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背景下,靠手把手、人传人的方式传承下来。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心灵手巧的传承人们,羊岭布艺童帽才得以传承到今天。
如今,羊岭布艺童帽传承人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利用景区和网络宣传,让羊岭布艺童帽得到不断传承与发展。
广元,这座充满文化内涵的城市
用它独有的艺术魅力
在岁月长河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这些特色
只是其丰富文化宝藏中的小小一角
它们见证着广元的过去
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特别说明:图文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