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是蛇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也是各地新春第一会召开的日子。
历年的新春第一会因规格之高、议题之重,常被视为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风向标”,其核心议题更是聚焦新一年的经济方向,释放政策优先级信号。
梳理近几年来盐城新春第一会的主题,2023年,聚焦绿色低碳发展,迈入转型发展新赛道;2024年,聚焦新型工业化,吹响产业高质量发展“冲锋号”;今年则聚焦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如何释放创新动能?
深度观察今年盐城新春第一会
可以感受其中传递的鲜明向“新”信号
与往常不同,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分享的几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从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机器人,到火爆全球的DeepSeek,到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再到皇派门窗以科技融入产品设计,通过创新驱动创造需求。
这几个故事,从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三个维度,展现了科技的力量,也证明科产融合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今年1月,江苏省委专门出台《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盐城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涉海重大科创平台。
再看盐城,近年来一直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4年,该市深耕产业赛道、聚焦企业培育、重抓生态优化,国家级荣誉接踵而至,创新主体加速涌现,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实现1个突破,金风科技获批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填补1项空白,光伏创成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得2个大奖,金风科技、盐城工学院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摘得2个桂冠,富乐华等两家企业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5047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新增高企50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2家。
当外部条件成熟,自身亦拥有了搏击浪潮的定力与信心,一个向“新”而行的盐城,已整装待发。
一场会议的参会情况往往能反映会议的导向。分析本次会议的席位图不难发现,八成参会者都是企业家代表。企业身处市场最前沿,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变化感知最敏感,推动科产融合必须发挥好企业的主体地位。
佛吉亚(盐城)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作为企业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数字化升级改造过程。该厂专注座椅滑轨的生产和制造,从2016年开始全面开展数字化升级改造,2023年被评为“省级智能工厂”,力争在2025年成为苏北首家全球“灯塔工厂”。去年,他们销售滑轨超2700万根,销售额20.6亿元,目前正在打造全球最大的滑轨生产基地。
企业技术创新的两大核心目标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只有技术遥遥领先,市场地位才不可撼动。
春节期间走进射阳县盈发纺织生产车间,“人机协作、智能制造”模式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今年,我们继续在加大技改投入上发力,计划新上2万锭全自动化生产线,目前设备已订购,预计5月份可投入生产。”谈及未来发展,公司董事长陆立国充满信心。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模式。传统产业是盐城制造业的大头,占60%以上份额,它们的发展质态直接影响全市产业的兴衰成败。去年,盐城聚焦传统行业,分产业制定实施焕新升级工作方案,出台8条政策措施,一体推进老旧更新、产线换代、产品迭代、数字赋能和绿色转型,五大传统产业质态和增长贡献加快提升,开票销售同比增长12.6%。
当前,盐城区位条件、城市能级、战略机遇都有了极大提升,把握机遇,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盐城正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焕新、助力新兴产业壮大、引领未来产业布局,让更多科创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对企业来说,政策不在多,关键是“解渴”。这次盐城新春第一会,印发出台两份“重磅”文件,盐城市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盐城市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旨在进一步放开市场、放宽政策、放活主体,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根据“三年行动计划”,盐城将继续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推进重点企业产业英才认定、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遴选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计划到2027年,全市新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00名、科技副总1000名。
向“实”聚焦,向“外”拓展。开放创新是世界潮流,盐城本土科教资源不足,必须走开放创新之路。清华大学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于2016年,是清华大学校外国家工程中心,中心在盐全职研发团队126人,先后突破7项国际先进技术和成果转化,90%的研发人员成为新盐城人,为盐城环保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产融合发展是一项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盐城将在要素资源利用上打开更大空间。高质量提升园区创新水平,持续做好股改上市、专精特新、高企培育“企业发展三件事”。高能级打造创新平台矩阵,扎实开展新型研发机构梯次培育工作,因地制宜建立“科创飞地”“人才飞地”。高标准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的创新合作,建设更多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科技创新的未来已来,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赢得未来。看家底、看布局、看未来,盐城已然主动拥抱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创新的基因植入产业发展的血脉,锚定目标、整装出发,势必让科技产业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