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DeepSeek最新大模型的推出再一次极大提升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便利程度,当世界最受关注的科学奖项——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奖、化学奖授予了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当我们日益发现 AI 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当孩子们开始接受 AI 作为他们的老师、年轻人开始将 AI 当作伴侣……我们渐渐意识到,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片中的场景已经真切地走入现实生活。AI开始与人类畅谈、回答人类的一切问题、帮助人类做决策、给予人类情感陪护……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人类的“外接大脑”与“机器义肢”,在工作与生活的各个场景与人类深度链接。
我们似乎越来越离不开 AI。自DeepSeek-R1上线以来,由于访问量快速上涨不时出现过载现象。在小红书、豆瓣、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用户因AI 服务中断而心生不适:“失去AI的几小时就像断了胳膊腿一样难受,话也写不通顺了,只能不断刷新页面祈求快点恢复”。AI伴侣应用Replika因停止了对用户的“浪漫回复”,导致很多长期用户感到焦虑、抑郁。从认知到情感,一些用户开始患上“AI过度依赖症”。
这给我们带来一个关键的问题:“AI合理使用”与“AI过度依赖”的边界在哪里?过度依赖的形成,意味着个体掉入了“无AI不能”的怪圈,逐渐习惯于“事事找AI”,将自身的决策权力、思考能力乃至情感寄托让渡于AI,甚至忽视或放弃对AI反馈的监督和批判。与之相对,合理使用AI倡导一种理性且负责任的用户参与,人类保留关键决策权,根据AI能力使其辅助参与决策,并对其反馈进行监控和修正。遗憾的是,每一项带来伟大变革的技术总是让人类面临逐渐沉迷的风险。从电视依赖、智能手机依赖到人工智能依赖,技术乌托邦的吸引力呈现出相似的逻辑,但必须承认,从未有任何一项技术像AI一样,如此彻底地接管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意味着,“AI过度依赖症”将给人类带来更大的风险与挑战,亟需社会各界的警醒与重视。
于个体而言,“AI过度依赖症”很可能导致人类的认知力、判断力、创造力、感知力逐渐萎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功能就像肌肉一样,需要通过锻炼才能维持。如果个体习惯于借助大语言模型、智能助手获取答案,将导致“大脑”逐渐懒惰、贪图“立等可取”的舒适圈,从而失去思考问题的动力,并养成如AI般“模版化”的思维习惯。此外,长久地过度依赖AI将使人类的认知系统失去除“AI数据库”之外的养料,这会导致失去对AI生成内容的判断力,并轻易地将AI的答案奉为圭臬。从这个意义上说,“AI过度依赖症”将从根本上导致人类思维深度浅表化、思维边界狭窄化和思维僵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AI的过度依赖,将使那些经由人类想象与探索、依靠时间酿造与沉淀的创作任务被转交给AI。当人类的创造性因与AI竞速而失去用武之地时,我们验证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也将被逐渐消解。在工具性依赖之外,人类也有可能形成对AI的情感性依赖。不加节制的情感依赖将替代或切除人类对社交关系的真实感知,引发对人际情感的逃避与排斥。
当然,对“AI过度依赖症”风险的揭示不意味着要陷入“新技术恐惧”之中。面对人机共生时代的种种隐患,只有敢于问诊并开出药方,才能让AI为人类所用,向良善而生。“AI过度依赖症”的有效药方,既需要政策法规的介入,亦需要个体层面的理性参与。2023年7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首次强调,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成年人用户过度依赖或者沉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当前,中国等人工智能大国以及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均在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治理。各国际行为体需要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以人为本、可信任、透明和包容的人工智能未来。与此同时,也应意识到,再有效的监管措施也难以解决个体的漠视。每一个人工智能的使用者,都应多一点对AI潜在风险的认识、多一点与AI保持距离的尝试,多一点向AI监督问责的意识,牢牢掌握人机交互的主动权。
来源丨环球时报 作者丨张铮 倪彬彬(作者分别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封面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