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除夕!北京人过春节都有啥讲究?

政务   2025-01-27 16:22   北京  

那些记忆里的春节 —




春节是每个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狂欢。2025年春节,将开启8天的长假模式。对不少爱书的人来说,伴着书香、闹中求静的年味是难得的享受,他们早已盘算好在长假里过一把读书瘾。





《红楼梦》过年不吃饺子?

春节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作品中备受青睐的题材。在《红楼梦》中,春节的描写虽不多,却也处处透着贵族世家的奢华与讲究。从第五十三回“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至第五十五回“且说荣府中刚将年事忙过”止,洋洋洒洒两万多字的描绘贾府过年忙碌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但翻遍全书,有心的读者可能会生出疑问,为何过年时的当家主食饺子在贾府长达近两个月的年节中全然不见踪影?是曹雪芹疏忽了,还是作者刻意的安排?

仔细想想,饺子是中国北方春节期间当仁不让的主角,其他珍馐美馔都要退居其后,古代南方过年时则很少吃饺子,而是饮屠苏酒。


这不,在贾府除夕夜大摆合欢宴时,第一个出场的就是屠苏酒。曹雪芹少年时在南京生活,后举家迁居北京。早年的南方见闻,随后长年的京城生活,使作者不可避免地将南北习俗杂糅进小说中。更何况书中还有茄鲞、松瓤鹅油卷、藕粉桂糖糕那么多光看名字就令人食指大动的美味值得探究,也就不必为饺子或屠苏酒而一争高下了吧。


《红楼梦》用生趣的笔墨描绘了一部舌尖上的旧日时春节风俗史,颇有记录大江南北新春气象的民族志气派,而在一众京味儿作家的笔下,老北京的春节则是另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


京城腊八粥界“顶流”

老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就开始有了年味儿。北京过腊八节的讲究不少,老北京人在这一天都要泡腊八蒜。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把蒜瓣放进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不过,北京人最爱谈论的,还是那一碗香甜软糯的腊八粥。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京城老少,“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据说,腊八粥的习俗与佛教颇有渊源,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正是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各家寺庙也会在腊八这天,熬“七宝五味粥”供奉佛祖。


在过去,熬腊八粥可是一件大事,每年腊八,京城各大寺庙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并熬制腊八粥,为广大前来的信众施粥。每到这天,北京不少人都会早早地去排队,就为能讨上那口粥,给自己求个好彩头。


当年,雍和宫的腊八粥算得上是京城腊八粥界的“顶流”,上到皇室,下到平民,都要喝上一碗沾沾福气。现在去雍和宫,还能瞧见当时熬粥用的大铜锅呢,好几千斤重的庞然大物,足可想见当年“佛音寥寥,豆香缠缠,喜鹊催夜,铜锅当风”的壮观舍粥场面。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一些老传统渐渐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可北京人对于腊八粥的热爱,没有半分消散。腊月初八天还没亮,雍和宫的门前就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有本地的居民,更多的是慕名前来的游客,很多人是初七半夜就来排队了。经年累月的传承下雍和宫的腊八粥慢火熬熟,表面浮着一层膜,一口营养丰富的腊八粥下肚,香浓的滋味一拥而入,融融的暖意从胃里流向全身,无比满足。


腊八节在寺庙讨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似乎成了北京人历史久远的仪式。年深日久,煮腊八粥从寺院发展到家家户户,各家的用料还皆有不同,各种粮食、豆类、干果熬在一起,香气四溢。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煮好的粥上用青红丝摆出“褔”字、“禧”字,煞是好看。孩子们一边喝着粥,一边掰着手指头数日子,数着数着,春节就近在眼前了。

老北京人的社交神器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完腊八,各家各户便开始采买年货,为过年做准备。邓云乡先生在他的《燕京乡土记》中详细地描述了老北京的年货市场:“一到腊月里,卖年货的,不单南到单牌楼,北到四牌楼,到处南货铺、点心铺猪肉杠、鸡鸭店、羊肉床子、大小油盐店,拥满了人,而且马路牙子上,也都摆满了各种摊子,干果子铺门口,都吊着大电灯,那大笸箩堆的什锦南糖、京杂拌,都像小山一样。”金受申先生曾说,北平(今北京)最老的店铺,可能要算饽饽铺啦。老北京人管点心叫做“饽饽”。

饽饽堪称老北京人的社交神器,旧时北京人过年走亲访友,都要装个饽饽匣子一来显示对亲友的重视,二来显示自己的家境实力。


听老辈人讲,旧时北京的饽饽铺名堂太多,不懂行的人进去了免不了“出洋相”。到了饽饽铺,先别急着进去,抬头看一眼店门外悬着的招牌,漆金木牌上的店面字号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才是正宗。推门而入,店堂两面墙上画着塞外风光,柜台内外不见陈列点心样品的橱柜,只在柜台后放着一个个红漆大躺箱。正疑惑间,伙计殷勤地迎上来,引客人落座,奉上一盏香茶,并不急着给客人“报菜名”而是反问道:“先生,您要点儿什么?”您要不是见多识广,吃过见过的,倒是会一下子被伙计问住,那得多尴尬。有好面子的人,不愿在伙计面前跌了份儿,“灵机一动”之下,指着旁边刚买好点心正要出门的客人说:“和他一样。

今时今日,饽饽点心早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年终岁末,不管是历久弥新的稻香村、正明斋,还是正当红的富华斋,甚或新潮的红星点心局等新老字号里,都拥满了人,几十上百种兼具口味与颜值的糕点简直让人挑花了眼。喜欢老口味的,就买“京八件”,想尝鲜的,就挑上几样新式点心再配上精致的礼盒,自家吃或送人都很合适。







“请”福到家

到了大年三十,北京城就换了一种颜色,无论是古老的四合院,还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这一天都被红色所覆盖。家家户户门上、窗上都贴着春联、窗花、“福”字……目光所及,皆是一片红红火火,让人的心里也跟着暖了起来。

老北京人贴“福”字也有讲究。首先,买“福”字时不能说“买”,而要说“请”,有“请福入门”、“请福到家”之意。其次,“福”字要正着贴,大门上贴的“福”字尤其要端端正正,可不能贴歪了。家中凡是敞口的物件,大到水缸,小到茶壶,也要贴上一个小“福”字。这一张张大大小小的“福”字,都寄予了一家人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孩子们过年最期待的时刻

对孩子们来说,给长辈拜年领压岁钱可以说是过年最期待的时刻。按岁数大小排好队,争先恐后地鞠躬作揖,有的甚至趴在地上磕上几个响头,嘴里念叨着节日的吉祥话,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紧盯着长辈掏出的红包,猴儿急地伸出小手,接过来紧紧攥在手里,仿佛握住了一整年的幸福。

压岁钱一到手,孩子们瞬间欢快地一哄而散,找个没人的地儿,迫不及待地打开红包,数数自己的“收成”。大人们会特意挑选新的、连号的钞票作为压岁钱,装进红包发给孩子,寄予对小辈们的祝福。

时至今日,红包几经“发展”已经演变出多种形式。大年三十,在微信、支付宝等社交平台上抢红包成为一种新的过年方式。亲朋好友们在群里互相发送红包,你来我往,热闹非凡。虽然金额可能不大,但那份欢乐和互动却让人倍感温暖。为了抢到一个红包,大家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等待着那个幸运的瞬间。抢到红包的人自然喜上眉梢,没抢到的人也不会懊恼沮丧,气氛轻松愉快。






绚烂多彩的“花”

“‘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梁实秋先生在《过年》中“吐槽”自己小时候不愉快的放鞭炮经历。其实,放鞭炮是老北京人过年时顶重要的事。无论是穷是富,家家都会买上一些鞭炮回来放。从腊八那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全城鞭炮声不绝。旧时,放鞭炮是孩子们年节期间的主要娱乐活动,为了过足放炮的瘾,不惜把大部分的压岁钱都用在买花炮上。


胆大的男孩子喜欢放麻雷子、二踢脚,还有五百响和一千响的挂鞭,点燃后噼里啪啦的响声,此起彼伏。女孩子多爱放那些“文明的”、不带响的、却绚烂多彩的“花”。


随着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如今北京人更愿意以环保、健康的方式欢度新春佳节,但连绵不绝的鞭炮声仍刻在一代代北京人的心中。






年夜饭的讲究

过年总离不开吃。唐鲁孙先生对老北京的美食情有独钟,他笔下的春节美食让人垂涎欲滴。“老北京过年,那讲究可多了,什么炸丸子、炖肉、蒸年糕,一样都不能少。”


北京人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家宴。餐桌上,大菜、冷盘、热炒、点心,样样齐备。而当这些美味佳肴被剩余时,又成就了另一种年俗——吃折箩


大年初四,是老北京人全家一起吃折箩的日子。在《北京土语辞典》中,折箩是“酒席吃罢,剩下的菜肴,不问种类,全倒在一块儿”的吃食,说白了就是“大杂烩”。不过折箩可不只是“残羹剩饭”这么简单,在烹煮折箩时,会加入时蔬、豆腐等新鲜食材,荤素搭配,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吃多了荤腥,芥末墩儿、炒红果、榅桲(wēn po)拌梨丝这类清口消食的小菜也颇受欢迎。


梁实秋先生就讲过一个馋老头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冲出家门奔走半个时辰,只为吃上一口榅桲拌梨丝的故事。酸甜的榅桲,拌上细细的梨丝,没有梨的也可用白菜心代替,清爽脆口,好吃到停不下来。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夜饭有了更多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全家人在饭店里吃年夜饭,可以省去繁琐的烹饪过程,轻松地享受美食。而有些人选择订购外卖,让年夜饭直接送到家中,既方便又快捷。还有些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品尝全国各地,甚至是全球不同的春节味道。
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年味。无论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变得如何多样化和个性化,它所承载的那份亲情、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从未改变。


春节就如同一部百读不厌的书,这部书里藏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也浸润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更承载着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寄托。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品读出不同的韵味和情感,都是在书写当下生活的幸福模样。







文章来源:北京发布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北京发布微信公众号,非商业用途,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气象北京
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信—每日为您奉送最新的气象信息、天气预报、灾害天气预警和气象科普知识,希望能成为您生活和出行的好帮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