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婚礼条约”,吓人!
文摘
2025-02-07 00:01
山东
作者:李万卿
来源:特稿哥李万卿
“周口条约”虽非“丧权辱国”、但也可以“丧尽家产”“丧尽颜面”“丧掉几代人的积蓄”。“周口条约”没有统一格式,但“条款”基本一致,归纳如下:第一,明码标价:订婚8.8万元,彩礼18.8万元,三金4.8-6.8万元,改口费8800元......加上上车礼、下车礼等杂七杂八小项目,共计38.8万元。特别说明一点,如果谁家的男孩考上了好大学,在外地混得风生水起,此条款不适用。第二,县城或者市区要有房,要写女方名字,最好全款。如果不是全款,房贷由男方一家人还。第四,订婚小卡车必须装得满满当当,烟酒、饮料、方便面、火腿肠、肉蛋奶......价值3--5万。第五,订婚大约一个月到一年后准备婚礼,结婚前男方要去女方家3趟,分别叫“要媳妇”“送好(结婚的具体时间)”“商量事”,每次都要有礼有钱。第六,女方家如果有一个弟弟,男方需要提前给小舅子准备好彩礼钱。一条条、一款款、一笔笔算下来,让人惊讶万分:周口的“男方”,家家都是“钱多多”。你不假装有钱,咋好意思在给孩子娶媳妇时“经济对决”?另外,与周口相邻的商丘,也不甘落后,出现了“商丘事变”。邻省安徽的阜阳,还流行“阜阳赔款”......“商丘事变”与“阜阳赔款”,都与“周口条约”差不多。婚姻,俨然成了一场明码标价的买卖,甚至“买”得比房地产交易还更讲究细节。答案有多个:互相攀比,卖女捞钱,恶俗陋俗,媒婆哄抬彩礼价格......结果呢?男方女方都成了这场彩礼游戏中的输家。女方输了女儿的幸福,男方输了全家的未来,最终幸福感“破产”,只剩下沉重的债务和无尽的争吵。彩礼,起于中国古代婚俗,又称订亲财礼、聘礼、聘财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彩礼由祝福变成了负担,甚至成为买卖婚姻的遮羞布,更宣扬着虚荣、攀比、不信任的价值观。近年来,天价彩礼愈演愈烈,掏空了不少家庭多年的积蓄。打油诗曰:“好不容易攒点钱,娶个媳妇全抖完。一次花了几十万,酸甜苦辣真难言,外债不知何时还。”恶性循环之下的天价彩礼,异化了乡风民俗,腐蚀了村民原本质朴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为遏制天价彩礼,多地政府出台指导标准,规定彩礼总数上限,但舆论褒贬不一。我想啊,治理天价彩礼,是不是该抓住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党员领导干部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发挥表率作用。率先对党员干部及其子女婚嫁中畸高的彩礼进行约束,让他们身先士卒,对“天价彩礼”说不;对于违规大操大办的党员领导干部,可从党纪政纪上给予严肃处理。相信,各地有关方面能够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一定能破解天价彩礼死循环。 李万卿,笔名李理,河南南阳人,现居郑州,新闻策划人,独立评论人,专栏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600万字作品问世。商务合作及转载公号文章请加微信LWQ666369。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