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浓情腊八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关的。因此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浓情腊八
LABA FESTIVAL
作者:田玉平
进入腊月,年味渐渐浓了起来。第一个走进人们生活中的“年味”,就是粥的味道。
在腊月的寒风中,甜甜的腊八粥被早早地端上餐桌,满足着人们的味蕾,提醒人们,年就要来了。
这碗粥,不仅是一种饮食,还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家庭情感的节日符号。每当农历腊月初八来临,家家户户的厨房里便飘起了这股独特的香甜气息。
腊八粥的起源可追溯至佛教传说,相传释迦牟尼成道之日正值腊月初八,是牧女的一碗粥拯救了释迦牟尼成了佛。因此寺庙以杂粮煮粥供佛,也施粥感恩、接济众生。后来这一习俗流传至民间,逐渐演变成家家户户共庆的节日美餐。
腊八粥,是一种饮食习惯的延续,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每一粒米、每一颗豆都蕴含着对过往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还能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生命力,实属不易。腊八粥作为文化的载体,它的价值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腊八粥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从传统的五谷杂粮,到加入核桃、燕麦等现代营养食材,甚至出现了水果腊八粥、奶香腊八粥等新式口味,满足不同人群的味觉需求。这不仅是对传统美食的致敬,也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然而,不论如何赋予“粥”的新内容,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都要立足创新与传承的根本。新式的腊八粥既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又不失原有的文化韵味,是那么的有机统一、那么富有惬意。
记得小时候,到腊七这天下午,妈妈早早的取出珍藏了很久的半碗大红豆、几粒干红枣、半碗糯米、半碗黄米等倒入盆中浸泡待用。腊八早上四点多妈妈就起床把火烧旺,把水缸里哥哥刨好的“爆冰块”和浸好的豆类及糯米和小米放入锅中,大火烧开后转入中火再转入小火,焖腊八粥。妈妈把火候控制的恰到好处,粥熟后,揭开锅盖,用大勺子搅糯待吃。这时,粥味浓香四溢,走在街上,也能闻到独特的粥味。
六点多,妈妈把我们叫醒起床,趁着天蒙蒙亮,吃粥。因为当地习俗,太阳未升起时吃红稠粥,不得红眼病。吃着红红的、糯糯的、甜甜的、香香的、热乎乎的腊八粥,看着妈妈开心的微笑,那个幸福劲啊,难以言表。
一碗甜甜的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腊八这天,无论是家人团聚,还是邻里间的相互赠送,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总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递着温情与关怀。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暂时停下脚步,感受家的温暖,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腊八粥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从一碗腊八粥中获得关于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多么的欢欣。
一碗甜甜的腊八粥,是味蕾上的享受,也是心灵的慰藉。在腊八节这一天,不妨亲手熬制一碗腊八粥,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心意与温情,让这份甜蜜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家人与朋友之间的美好纽带。
一碗甜甜的腊八粥,记载着文化、传承着历史、连接着情感、促进着团结和谐。做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不论任何时候,在品尝腊八粥的同时,一定要珍惜这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联系,让这份甜甜的腊八粥,成为我们心中温暖的永恒。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田玉平,网名山里人。原籍山西五台,现籍怀仁,退休。
喜欢写作,却又文字功底差;爱好文学,却是欣赏水平低。盼与有识之士、之群体结缘,见贤思齐,不断充实自己。
【朗诵简介】
个人简历:老李,河北省唐山市人,一个普通的农民,热爱生活,正直善良,热情开朗。喜欢读书和朗诵,用声音诠释温暖和快乐。
END
文章编辑:正義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清雅诗苑,你们的关注支持就是我们成长与进步的动力!
如您有好的原创优秀作品(各种类型诗文,散文,朗诵不限)投稿请联系添加微信号13294092828
注:添加好友投稿时请注明详情
文章图片小部分出自网络如侵权请迅速告知
本文章文本均为原作者原创,非本人同意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