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这样玩手机,容易“营养不良”

时事   2024-10-08 12:54   湖北  


文化速食时代,
我们常常用手机
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
10分钟追完一部剧,
有精华剪辑,有故事讲述,
影视剧就像压缩饼干一样
投喂给受众。
这样的速食文化产品好不好?


近日,

长江日报《读+》周刊专访了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

研究部主任、广电智库专家周逵。

他表示,

速食时代,

更应避免“文化营养不良”。


周逵


吃了足够多,受众却“文化营养不良”


文化速食时代,大众的效率追求延伸到文化消费领域,以最短的时间了解最复杂的剧情,既能充实个人见闻,也为社交提供谈资。

但艺术和效率很多时候不能兼容,当一部作品以5分钟的形式被呈现,你很难关注细节、关注审美,更别谈艺术体验和享受了,那些存在于经典之作中的深刻情感与精确表达不见了。

互联网的旷野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永远呼唤精品。如果漫无目的被牵着走、胡乱“吃”,即使吃了足够多,受众仍然营养不良。周逵说,“我现在是以‘速食’为主食,已经体现出了‘工伤’的征兆。

享受数字文化产品,人们“少食多餐”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我们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快节奏、多元化的文化环境。生产文化精品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速食文化产品成为人们的日常。 


速食的文化产品好不好?周逵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每个时代人们都需要“多巴胺”和“内啡肽”,这是人的生理需求,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前现代社会中都是如此。这两者一个是奖励机制,另一个是补偿机制;一个带来先甜后苦的体验,另一个则是先苦后甜。


在他看来,人们在享受数字文化产品的时候是“少食多餐”的。比如我们消费短视频、微短剧时,一次“吃”的量很少,但频率很高。其实我们的总体摄入量和以前比,不但没有变少反而变多了,然而我们的观看和阅读效率并不一定提高了,甚至可能是变慢了。


因此,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速食文化,人们追求的并不是效率,而是多元化。人们想要快速消费眼前的内容,然后去寻找更多有趣的内容。 


速食时代,更应避免文化营养偏差


“当速食变成你唯一的消化系统时,你就可能出现营养偏差了。”周逵表示,吸收文化产品的精华,应注意多样化与深度体验并存,避免文化营养偏差。


“我们祈求多样化,但往往在每一个多样化的点位上介入得都很浅。”


周逵举例,比如,新闻的速食化导致我们每天看很多的新闻,但每一条新闻都是以非常浅的方法去阅读的,这是最大的问题。即便速食化地阅读了很多新闻,但如果对每一条新闻的理解深度不够,也可能导致我们在每个点位上都存在一种浅薄化认知的风险。


多阅读纸质书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今天不仅吃得更快了,做所有事情都变得更快了。”周逵表示,我们不仅仅是阅读变成碎片了,我们的对话也变成碎片了。

我们谈恋爱是“速配”,不少年轻人对服装追求“快时尚”品牌,这个“速”可以加在任何动词之上,它本身并不意味着整个文化消费领域的一个特例,而是社会各个行业都面临着一个快速化的选择。

因此,我们无需过度理想化地陷入一种迷思,认为快速的东西都是不好的,或者慢的都是好的。相反,他认为应该辩证地去审视这两个概念。

数字化阅读本身没有错,而在于人们如何利用这种数字化的过程。

电子阅读帮助我们迅速更新世界的信息同步,另外,一些新的语言形式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电子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感受这种变化。

周逵表示,从阅读的品质上来讲,我们要进行结构性思考和方法论层面的深度思考,多阅读纸质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都是经过仔细地考量,有多重把关。 

创作文化精品,必须与当下连接

和传统时代相比,现在的文化精品可能有以下特点:

  • 它的全球流动性更强了,数字化的内容更容易突破本土的疆域,从而产生巨大影响。

  • 文化精品更在乎它的当下性,从近两年的作品来看,无论是虚构或非虚构创作,其根源都是反映着当下现实主义。

  • 时代语境下,流行文化作品成为精品的可能性会更多。

周逵认为现在对于文化精品的定义,可能跟社会情绪和社会总体价值的思潮结合得更紧。文字优美、结构形式漂亮等,都是对于文化精品的判断,但还需要增加一些新的维度,也就是和当下性的连接。

他做了一个类比,精品菜和精品剧其实有相似之处。

第一,食材好。对于精品剧来说,食材相当于它的剧本来源。这意味着制作精品内容对前期脚本和剧本的要求极高。

第二,口味丰富。我们看到有些所谓的速食内容,它就是加麻加辣、重麻重辣。精品是它能把食材原本的滋味做出来。从剧的角度来讲,就是使观众沉浸在不同故事的魅力之中。

第三,有“锅气”。过去做饭,一进厨房,锅气迎面扑来,让人很有食欲。好的作品是有锅气的,锅气本身是接地气,也是人间烟火气,在地文化的气息能扑面而来。

创作文化精品需两点:面向全球,扎根现实

在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创作精品?对此,周逵总结了几点。

第一点,要面向全球。我们现在已是身处一个全球传播的时代了,创作的内容会面临全球传播的局面。我们的读者、观众的格局也是开放的,所以在创作上也必定要注重人群的需要。

第二点,内容要扎根。扎根这件事在如今变得极其重要,必须在一开始就确定明确的目标,把选题抛出来,去走访去深究,做出大家感兴趣的东西。

说到底,不管是我们自己的阅读(这里的阅读指作品,也指人生),还是我们创作出的东西,都不能辜负他人的时间和期望。

长江日报出品
记者:马梦娅
见习编辑:余梦菲
校对:赵乐宁

长江日报
每天,请从这里阅读武汉。长江日报由毛泽东题写报名,是中国百强报刊、全国城市党报十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