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奥克兰Macleans College因开除九名通过欺诈手段入学的学生而登上头条。这些学生的家人实际上并不居住在该校学区内,却通过谎报地址的方式获得了入学资格。中学校长协会主席 Vaughan Couillault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并非个案。只要奥克兰人口持续增长,这种现象就会持续存在。事实上,“招生欺诈”并非新现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专家指出,家长们铤而走险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高昂的生活成本、住房危机以及学区划分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位曾进行入学欺诈的母亲,并向教育专家请教了家长们为何要向学校谎报住址。为孩子教育稳定
单亲妈妈的“白色谎言”
索菲,一位三十多岁的单亲妈妈,为了让女儿接受稳定的教育,不得不一次次搬家、一次次撒谎。
在女儿成长的13年里,她们搬了11次家,辗转于租房和与家人同住之间。生活成本、住房短缺、与前任伴侣的分离,以及年轻时的种种不稳定,让索菲的居住环境一直不稳定。
然而,尽管频繁搬家,索菲的女儿却从5岁起就一直在同一所学校就读。秘诀是什么?索菲坦言,她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隐瞒真实的住址。索菲的朋友住在女儿学校的学区内,于是她借用了朋友的地址为女儿办理入学。多年来,她一直将学校的信件寄到朋友家,从未遇到任何问题。索菲解释说,她们住过的所有房子其实都在学校附近,但由于学区划分过于细致,她们总是与学区擦肩而过。“我们之前住的三栋房子都在同一条主干道旁,开车几分钟就能到学校……但都不在学区内。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学区……仅仅因为它们位于主干道的不同侧。”为了不让女儿频繁转学,索菲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她说:“每次搬家我都得给她换学校,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就决定,尽量不让她频繁更换学校。”今年已有九名学生
因虚假地址被取消入学资格
教育部运营与整合负责人 Sean Teddy 解释说,入学资格的判定发生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只有真正居住在学区内的学生才有权入学。一旦入学,即使学生后来搬到学区外,他们也有权继续留在学校,以确保教育的连续性。
Teddy 表示:“如果提供的地址不真实,学校董事会可能会在特定情况下取消学生的入学资格。” 他进一步说明,如果一个家庭因为搬家或住在紧急住房而使用临时地址是合理的,但如果其目的只是为了进入学校而使用临时地址则是违规的。Teddy 还表示,如果家庭对取消入学的决定提出上诉,教育部将进行审查。如果发现学生确实合法居住在学区内,教育部可能会指示学校董事会重新录取该学生。学区划分
从最初目标偏离,加剧教育不平等
学区划分制度最早于1924年在小学引入,1932年扩展到中学,旨在防止学校过度拥挤,并确保学生公平分配到各学校。
二战后,新西兰人口增长,离校年龄提高到15岁,更多学生希望接受更长时间的正规教育。正是在那时,学区划分制度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保障当地孩子在当地学校就读的权利。
然而,1989年,“明日学校”计划的出台推动学校走向自主管理。在此之前,政府在划定学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转变导致一些更有实力的学校开始操纵学区划分,将富裕区域纳入,将贫困区域排除在外,以吸引更多“优质”学生。学校越受欢迎、越富裕,就会有更多家长想让孩子入学。而学生越多,学校获得的资金就越多,这能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和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使学校更受欢迎。有些学生因为住址无法选择学校,而有些学生却有很多选择,因为有多个学区与他们的住址重叠。最高飙升$130万!
大量NZ学区房逆市猛涨!
也正因如此,新西兰房市扑朔迷离的当下,学区房似乎成了“硬道理”。
让更多华人,
尤其是华人家长所关注的,
自然是学区房及所在区位的房价。
你家是否在学区内?
你家所在的区位涨了多少?
好学校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新鲜出炉的奥克兰Top 10公校/公私混校一图读奉上↓
新西兰研究机构Valocity表示,在2023年时,购房者或会在Glendowie College所在的东区购买约181万纽币的房子,这也使该地成为家庭为公立高中花钱最多的地区。
包括Glen Innes、Glendowie、Kohimarama、Remuera、St Heliers、Saint Johns、Stonefields和Wai o Taiki Bay等地在内的地区,常被称为学区,其也是新西兰首富Graeme Hart价值1.02亿纽币豪宅的所在地。
其实,不论是否选择顶级学区,
让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都是大多数华人家长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