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北京烟火气:《一师亦友》 对话京味儿作家刘一达

文摘   2024-06-16 15:36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老北京,

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北京人的根,

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新北京人的脉。

有根才有脉,

有脉才有魂。

了解老北京,

才能热爱新北京。”

             ——刘一达



刘一达,“京味儿小说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北京晚报》原资深记者、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读书形象大使。

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已创作出版京味儿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随笔、话剧、影视剧本及北京文化专著80多部,约2000多万字。获得过各种文学奖、新闻奖50多项。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是京味儿文化代表性作家。




正阳门:北京城的南大门




我们选择在正阳门和刘一达老师见面,不仅因为这里是北京的重要地标,更因为正阳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见证了数百年的风云变幻和繁华兴衰。作为皇城与外城的分界线,正阳门,曾是明清北京城的正南门,是内城和外城之间的门户。正阳门外,数百年来都是商贾云集的繁华地带,不仅成为重要的城市地标,也沉淀了老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

在正阳门前见到刘一达老师,感觉格外亲切。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刘一达老师的谈吐和气场和这里非常搭。

 




前门的老字号不仅是老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它们还承载着几代人的技艺与匠心,见证着北京城的变迁与发展。每一家店铺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交织成了前门大街的独特风景。





老北京的情思:二分钱的大碗茶








1979年,尹盛喜带着一群待业青年,在前门楼下摆了一个茶摊。来往的行人,尤其是在夏天口干舌燥的时候,只需花二分钱,就能喝到一碗解渴的茶,这在当年很快就成了“爆款”。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87年,尹盛喜先生和他的团队已经有了一些积蓄,于是,他们选定了一个地点,决定建一个茶馆。建茶馆需要一个响亮的字号,尹盛喜先生想到了老舍先生写的那个家喻户晓的经典话剧《茶馆》。于是,带着这个想法,他拜访了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

尹盛喜向胡先生表达了希望用“老舍”这个字号来办茶馆的愿望,胡絜青先生了解到尹盛喜带领待业青年艰苦创业的故事后,非常支持这个想法,同意了这个请求,并且还专门写了一个匾额。1988年12月,老舍茶馆正式开张,从此成为了北京茶文化和娱乐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老舍茶馆,刘一达向一菁说起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作者阎肃也和这大碗茶有一段不解之缘。







胡同深处的老字号:

念念不忘的人间烟火





刘一达说,他小时候家住在西单,最爱骑着自行车去什刹海,吃上一碟合义斋的煎灌肠。他说,和现在北京随处可见的炸灌肠不一样,那时合义斋的灌肠是在铛上煎制出来的,蘸上蒜汁,令人回味无穷。这么多年,对这一口儿一直念念不忘。一菁和刘老师一起重回什刹海,虽然没有找到当年万宁桥边的合义斋,但银锭桥边鸦儿李记的烧饼,却让二人感受到了满满的老北京的烟火气。





刘一达说他记忆中的什刹海,当时只是城中的一片水域。北京的孩子们一到夏天就来这里游泳,到了冬天又来这里滑冰,就像很多影视剧里都曾出现过的情景。他和一菁说,不止一次,和朋友们在什刹海旁吃着炙子烤肉,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听着蝈蝈的鸣叫,那真是最幸福的事儿了。正是这种成长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所以,让人们了解老北京,热爱新北京,是他作为一个京味儿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拍摄花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关注《一师亦友》

发现更多精彩 



百年烤鸭香:《一师亦友》对话全聚德掌门人周延龙
餐桌上的非遗:《一师亦友》对话百年老字号“东来顺”掌门人王国辉
百年茶香飘四海:《一师亦友》对话吴裕泰掌门人 赵书新
梨园守望者:《一师亦友》对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


BRTV一师亦友
《一师亦友》节目是一档人物成长访谈节目。节目由主持人聂一菁对话教科文领军者与成功人士,以嘉宾的成长故事为核心主线,输出闪光的人生智慧,传递温暖的人生态度,达到启迪人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