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古代文献丛刊》。
从姜太公、管仲开始延续至今齐文化未曾间断,并不断地发扬光大,其重要原因是代代齐商所秉持的诚信精神,这正是齐、鲁文化融合所形成儒商精神的体现。刘鸿训仕途通达,官至相国,但他重视商业,亲自为多位商人撰写《墓志铭》;史永安官兵部侍郎,将女儿嫁给周村布衣商人李雍熙,证明史永安对商业的重视,在其同时期的达官显贵中极少有这种深刻的认知。王渔洋、张笃庆等人的文集中,也多有关于商业的记述。
开放、包容、进取的文化精神在《丛刊》诸册中都得到体现。以周村为核心的齐商文化吸引着秦晋、闽粤、江浙、燕赵、湖湘的客商来到淄博,淄博则以极大的包容接纳外地客商和友人。不同地域的客商友人将不同地域文化带入淄博,在淄博落地生根,相互融合,与时俱进,共同推动了明清时期淄博文化的繁荣。
伴随商业的足迹,淄博商人将齐文化传播到天南海北。至晚清时期,凡商业繁华之地无不有齐地商人的足迹,所至多修建会馆,青岛建有燕齐会馆,苏州建有东齐会馆,聊城阿城有於陵会馆,上海有周村会馆,南京、汉口、开封、大连、天津、哈尔滨、沈阳、长春、聊城、芜湖等城市皆建有山东会馆,各地山东会馆的主要支撑力量是齐地商人。如徐州城内有周村丝绸商号40余家,周村绸商基本垄断了徐州的丝绸市场。在天津经营丝绸的客商全部打着周村丝绸的旗号,说明周村品牌的巨大影响力。
整理《丛书》更重要的收获是,深切地感知到贯穿首首诗歌、篇篇文章中的浓重家国情怀,刘鸿训等仕宦在外、李雍熙等经商之途、张笃庆等的游幕生涯都体现出爱国爱家乡的意识。毕自严任辽东巡抚、户部尚书,明朝末年,辽东危在旦夕的时局使得他彻夜难眠,忧心忡忡,连上奏疏。在有关财政的奏疏史上,毕自严是给朝廷上奏疏最多的官员。官员的勤政廉洁、忠于职守在《丛刊》中都详细地体现出来。饥寒荒灾之年,他们都打开私人粮仓,救济穷困百姓。修桥筑路、创办义学、捐款救灾,豪门望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中国沿海,戚继光奉命主持东南抗倭,一个在江南经商的古齐地商人慷慨捐赠2000两银子作为军饷,最后这位商人战死疆场。他们的努力和事迹引领了淄博地区民风的向善和团结。
朱丽霞认为,《丛刊》的出版必将推进齐文化的研究。
(欧洲时报记者黄冠杰报道)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向东向西eastwest88”。)
点“在看”把好文章分享给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