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斜仁柱制作技艺
政务
文化
2024-12-19 17:39
黑龙江
鄂伦春族先民自古以来居住在兴安岭原始密林中,从事着具有原始特征的狩猎生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文化,其中鄂伦春族古代居所“斜仁柱”就是其中之一。生活在这里的鄂伦春民族保留并延续发展了斜仁柱制作技艺。2009年鄂伦春斜仁柱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鄂伦春族人中,斜仁柱有时叫撮罗子。早在南北朝时期《北史·室韦传》中就有“桦皮为屋”的记载,这就是“斜仁柱”,也称“仙仁柱”或“撮罗子”的居室。“斜仁柱”是一种圆锥形的住所,“柱”在鄂伦春族语中是“房”的意思。“斜仁柱”用桦木支撑、固定,之后搭上覆盖物,包括皮制的“额伦”、用桦树皮制的“体哥沙”、草或苇帘子。
搭建“斜仁柱”其实并不难。砍上二三十根落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上,汇集在一起;松木杆的另一端则贴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圈,外面放上挡风御寒的围子,“斜仁柱”就初具成型了。
早期鄂伦春族人用桦皮和兽皮做“斜仁柱”的围子,后来很多人用帆布和毛毡了。季节不同,围子的材料便不同,夏季天气暖和时,用桦树皮就可以了,到了寒冷的冬天,用野兽的皮毛才能挡得住严寒。
鄂伦春族人十分耐寒,冬季的“斜仁柱”内除用皮围子外,只是烧一堆火取暖,住在“斜仁柱”的人都是盖一条毡子或一条被子,下面铺的是狍皮褥子或鹿、狍皮垫子。皮褥子下边仅仅垫一些细碎的树枝。
由于“斜仁柱”这种住所搭建起来简便易行,为猎民游猎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狩猎季节到来,猎民们便拆掉“斜仁柱”,把木杆等搭建“斜仁柱”的材料捆绑好,放在猎马上,随时随地搬迁到猎物多的地方。
建 置
鄂伦春族世代生活、繁衍在黑龙江沿岸。解放前,鄂伦春族虽然有“左”、“路”总管衙门、协领公署等机构管理,但都是压迫、盘剥鄂伦春族的统治工具。1953 年实现定居前后,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方先后建立了民族乡筹备委员会、乡(社)人民政府,先后隶属爱辉县、黑河市 (县级)和爱辉区的直接领导。这些领导机构,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积极为鄂伦春族服务,使鄂伦春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祖国的富强做出了贡献。
境 域
地理位置
新生鄂伦春族乡(简称新生乡,后同)坐落在爱辉区西北部,在距爱辉区90公里的刺尔滨河与索尔奇干(吉汗)河的汇合处。东邻张地营子和西峰山乡,南部、西部与上马厂乡和罕达汽镇接壤,北部和西北部分别同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县和嫩江县交界。
乡界勘定
1978 年以后,乡政府,与周边乡 (镇) 划定了有关土地使用界线。1984 年8月和2000年5月又进行了两次勘测、核实和认定,从而,确定了新生鄂伦春族乡行政区域范围及边界走向。2001 年 10月,再次划定界线,境内面积增至1 700平方公里。
一、新生乡与上马厂乡土地使用界线 (即边界) 走向
以乌里亚大桥起为戊点起,向南顺乌里亚河而下,人法别拉河,顺河而上 300 米交一小河岔(南岔) 236.5 高程点止为己点。此段以东土地为上马厂乡使用,以此为界。界线长12.5公里(2000年测,下同)。
二、新生乡与罕达汽乡土地使用界线走向
东与上马厂乡交界点起为已点(236.5高程点),沿法别拉河向上交阿龙沟口,又沿阿龙沟西岔直至沟顶,沿山脊到古兰山 540.2 三角点,再向东古兰废金矿西的古兰河支岔人吉兰河。沿河而上,再奔西古兰河上至三岔口,顺西小岔交东西走向草道,顺道过山脊西去,入皮尔各里河而下,人卧都河,交嫩江县界内。界线长 98公里。
三、新生乡与张地营子乡土地使用界线走向
由十三记录起,经过滨南,顺呼玛界线止。此段与张地营子乡为界。2000年5月25日,张地营子乡与新生乡联合勘定对界线走向描述:“由张地营子、西峰山、新生乡交汇点十三记录点地起,沿黑呼公路北行,经513.9、493.7、513.9、490.1、539.0、413.4高程点至云梦山 (450.8高程点)两侧与呼玛交接止。界线以东归张地营子管辖,以西为新生鄂伦春族乡管辖。全长约33公里。”
四、新生乡与西峰山乡土地使用界线走向
以乌里亚桥为丁点,沿去滨南公路北行,经桦皮窑林场,到十三记录止,此界线以东的土地为西峰山乡使用,此界线以西的土地由新生乡使用。界线长 39.5公里。
五、新生乡与桦皮窑林场土地使用界线走向
以西古兰河和古兰河交叉点起为庚点,沿古兰河北上至 524.8 高程点山脚下向东北叉而上,到沟顺小路北上,经过乌尔苦溪河再顺路北上至十字路止上正北一小沟叉顺沟而下,入刺尔滨河后沿河而上至386.9高程点东1000米--东南河叉而上到沟顶直奔503.7高程点,经513.5高程点和539.3三角点后向东南一小沟叉下榆边河。过河向东经494.4高程点和454.6高程点直奔向东到卡马卡其河。再顺河南下,到开拓团西北1000米左右有一小河岔,顺河东北而上经388.8、454.0、406.5高程点,再向东北越过旧铁路,再向滨南公路交456.8 高程点以南 600 米处止为辛点。以此线为界。
建 置
鄂伦春族世代生活、繁衍在黑龙江沿岸。解放前,鄂伦春族虽然有“左”、“路”总管衙门、协领公署等机构管理,但都是压迫、盘剥鄂伦春族的统治工具。1953 年实现定居前后,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方先后建立了民族乡筹备委员会、乡(社)人民政府,先后隶属爱辉县、黑河市 (县级)和爱辉区的直接领导。这些领导机构,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积极为鄂伦春族服务,使鄂伦春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祖国的富强做出了贡献。
境 域
地理位置
新生鄂伦春族乡(简称新生乡,后同)坐落在爱辉区西北部,在距爱辉区90公里的刺尔滨河与索尔奇干(吉汗)河的汇合处。东邻张地营子和西峰山乡,南部、西部与上马厂乡和罕达汽镇接壤,北部和西北部分别同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县和嫩江县交界。
乡界勘定
1978 年以后,乡政府,与周边乡 (镇) 划定了有关土地使用界线。1984 年8月和2000年5月又进行了两次勘测、核实和认定,从而,确定了新生鄂伦春族乡行政区域范围及边界走向。2001 年 10月,再次划定界线,境内面积增至1 700平方公里。
一、新生乡与上马厂乡土地使用界线 (即边界) 走向
以乌里亚大桥起为戊点起,向南顺乌里亚河而下,人法别拉河,顺河而上 300 米交一小河岔(南岔) 236.5 高程点止为己点。此段以东土地为上马厂乡使用,以此为界。界线长12.5公里(2000年测,下同)。
二、新生乡与罕达汽乡土地使用界线走向
东与上马厂乡交界点起为已点(236.5高程点),沿法别拉河向上交阿龙沟口,又沿阿龙沟西岔直至沟顶,沿山脊到古兰山 540.2 三角点,再向东古兰废金矿西的古兰河支岔人吉兰河。沿河而上,再奔西古兰河上至三岔口,顺西小岔交东西走向草道,顺道过山脊西去,入皮尔各里河而下,人卧都河,交嫩江县界内。界线长 98公里。
三、新生乡与张地营子乡土地使用界线走向
由十三记录起,经过滨南,顺呼玛界线止。此段与张地营子乡为界。2000年5月25日,张地营子乡与新生乡联合勘定对界线走向描述:“由张地营子、西峰山、新生乡交汇点十三记录点地起,沿黑呼公路北行,经513.9、493.7、513.9、490.1、539.0、413.4高程点至云梦山 (450.8高程点)两侧与呼玛交接止。界线以东归张地营子管辖,以西为新生鄂伦春族乡管辖。全长约33公里。”
四、新生乡与西峰山乡土地使用界线走向
以乌里亚桥为丁点,沿去滨南公路北行,经桦皮窑林场,到十三记录止,此界线以东的土地为西峰山乡使用,此界线以西的土地由新生乡使用。界线长 39.5公里。
五、新生乡与桦皮窑林场土地使用界线走向
以西古兰河和古兰河交叉点起为庚点,沿古兰河北上至 524.8 高程点山脚下向东北叉而上,到沟顺小路北上,经过乌尔苦溪河再顺路北上至十字路止上正北一小沟叉顺沟而下,入刺尔滨河后沿河而上至386.9高程点东1000米--东南河叉而上到沟顶直奔503.7高程点,经513.5高程点和539.3三角点后向东南一小沟叉下榆边河。过河向东经494.4高程点和454.6高程点直奔向东到卡马卡其河。再顺河南下,到开拓团西北1000米左右有一小河岔,顺河东北而上经388.8、454.0、406.5高程点,再向东北越过旧铁路,再向滨南公路交456.8 高程点以南 600 米处止为辛点。以此线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