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轶事
麦湾琐憶
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一些地方,一些记忆,日久了便是一处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情感的所在
留住乡愁,是对家乡土地深深的眷恋,更是春日里绽放野花的芬芳,是夏日里麦浪翻滚的清香,是秋日里果实累累的甘甜,是冬日里炊烟袅袅的温暖。
锁好童憶,是珍藏那些无忧无虑的纯真时光,在小巷里,回荡着儿时的欢笑;在池塘边,留下了捉泥鳅的足迹;在老树下,听长辈讲故事的温馨场景。
传承民风,是守护麦湾的精神家园,是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是节日里的热闹庆典,是长辈们口口相传的古老传说。
《麦湾琐憶》不仅仅是一本书、一篇文章,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故乡与他乡的桥梁,它让乡愁有了寄托,童憶有了归宿,民风有了传承。在新时代,他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间,唤醒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
【人物·麦湾琐憶】
天水市文联文艺人才推优工程丨卜进善散文《在断层间旅行》获第八届黄河文学奖
天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2年08月02日 20:19
卜进善
第八届甘肃黄河文学奖评奖工作于2020年12月28日启动,面向全省公开征集参评作品,共征集作品240部。
卜进善散文《在断层间旅行》排列“散文·非虚构文学组”第二名,获得第八届黄河文学奖。该散文发表于2020年02期《人民文学》散文头条,《人民文学》微信公众号全文发布推荐,中国作家网全文转发。
《在断层间旅行》简介:
全文分“断层”“脸色”“热泪”三部分组成。脸色,亦可被认为是“母亲”。思想主旨是对“人生本质”的追寻。文章由“一种叫时间、文化、社会、精神等诸多概念与事物集合的断层”的瓦当开始,开启了一场文化的、心灵的苦旅。如果“断层”部分是对“文化生命”即“集体生命”的意义探寻,那么,“母亲(脸色)”部分则是对“个体生命”的根本追问,而最后的“热泪”部分,则是对“历史文化的生命”意义进行的总结。作者经历了一场由集体到个人、再由个人到集体的螺旋式行进的心路历程,究其实质,则是对“历史文化之根”的漫漫求索。这一点也是作者的构思特征。精巧的构思往往需要高超的叙事技巧,《在断层间旅行》还体现了作者颇具特色的文学表达形式。强烈的画面感、厚重感与浓情感是这篇长散文文字表达上的特色之一。如:“瓦当有着葵花一样的心脏与脸庞,这心脏与脸庞被繁密的籽实围绕。籽实外围是边界或河流,边界或河流之外,便是平整、广袤的田野。是的,它的心脏和脸庞带着被岁月磕碰的血痂颜色,一如我母亲晚年被阳光炙烤的脸色,悲壮而亲切。”这段寓意深刻的话不仅给了我们一幅有着厚重、浓烈色彩的油画,同时还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生命根源以及生存环境)的浓厚亲情。这种独具特色的文风贯穿于文章的始终。
评介一:
由一片瓦当,准确地说,一片泾川龙兴寺遗址上的残缺瓦当,便开启了一场文化的、心灵的苦旅,因为作者“更相信瓦当对岁月的指引与担当”,这就是散文《在断层间旅行》(《人民文学》2020.2)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思想旨趣。这其实是一场在文化断层间的旅行,那么,何谓“断层”?作者写道:“由残损了的瓦当、瓷器、玉器、大砖大瓦,以及时间沉淀出的光阴沁色构成的断层绵延在不语的黄土层里。……世象如天,风云变幻,我们何惧一块瓦当的残损,何惧一种文化断层在地下的诉求。”作者认为,“断层”是由历史的器物承担者构成的文化意象。面对“断层”,我们往往会有很多困惑,比如这个“断层”的由来、去向,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萦绕在心头。作者的思考,已经触及到了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渊源、传承与创新等等方面的重大历史文化议题。本文尝试从思想主旨、构思与叙事特色等几个方面来揭示这场“文化之旅”的丰富意蕴。
首先,《在断层间旅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文化的断层”,即“由残损了的瓦当、瓷器、玉器、大砖大瓦,以及时间沉淀出的光阴沁色构成的断层绵延在不语的黄土层里。”随即,作者于“一种叫时间、文化、社会、精神等诸多概念与事物集合的断层”的“文化断层”间,抒发了自己对此认识的深入与转变过程,直至发出了内心深处的呐喊:“人们对事物、是非、境界、价值的匆匆浏览能否替代凝思默虑的思考;学者寻章摘句甘当六经之奴婢的研究,能否构建起面向未来恢宏的学识大业;社会浅显吸取的外来文明,能否与民族心理融合、适应而不致裂变?”这里明确提出了我们该如何面对历史文化的传统、如何继承以及如何创新的问题。作者所理解的“断”,即“断,是一种灭失、归途,又是一种呼唤、肇始。”这里,作者认定“断层”其实就是文化的承载者。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永霞《断层的文化意象与一场追寻人生本质的苦旅——卜进善〈在断层间旅行〉文评》
评介二:
甘肃天水的卜进善,是一位文字非常细腻,情感颇为恣意的作家,这些年,他在《散文》《文学界》《山东文学》《北方文学》《飞天》《黄河文学》发表过不少的散文和小说作品。我阅读过他的历史散文专著《杜甫在陇右》,感触很深,发现他特别能够从一个相当独特的视角去展开想象,把一些散落在历史皱褶抑或是民间生态里的脉络点滴讲述得顾盼生辉,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在《人民文学》 今年的第二期上,他的散文新作《在断层间旅行》,就巧妙地选取了“断层”和“脸色”“热泪”三个片段,在切口极小处磅礴发力,演绎着一种人世间的呼之欲出的大情怀,文化的厚重中显示达观,生活的微小处见之高远,读后让人眼前一亮。
我注意到卜进善的散文写作,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值得一提,那就是他文字里饱满醇厚的烟火气息和思绪上开阔丰沛的意向,他的刻画角度常常是别开生面,而表达的路径却又鲜活而多重。因此,我们每次阅读他的文章后,都会特别渴望去触摸其文本后面的东西,去感受他曾经百感交集的人生过往。
就拿《在断层间旅行》一文来说,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深刻意境。文章铺排了《断层》和《脸色》、《热泪》三个短章,《断层》踅摸着历史脉络的传承,而《脸色》则更多展示着人间的真挚亲情。两者间水乳交融互为补充,维系和关联他们内在的东西便是厚重的文化气息,《热泪》又将这种人间真情推向历史与文化层面,这样的写作就比较有意义了。
“残损了三分之一的那块瓦当背依大地,静静歇在时光缝隙里。我走近它时,它呻吟一下。我本来没有听见它的呻吟,它又用刺目的光和我打了个照面,接着又呻吟一下,我的眼灼伤了一般开始向它,向一切深藏不露的事物低垂下来,继而发亮。……是的,它的心脏和脸庞带着被岁月磕碰的血痂颜色,一如我母亲晚年被阳光炙烤的脸色,悲壮而亲切。”在这里瓦当的“呻吟”和母亲的脸色便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了一起,“虚幻,抑或真实,我眼前的断层骤然放大。……我们会在所有文化的断层前既茫然无措又疯狂地舞之蹈之吗?”作者的思绪顿时跃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地。
《脸色》里则细细描写了含辛茹苦的父母亲。“母亲眯眼一根一根数着失去的阳光时,我发现阳光在母亲的脸膛上焦躁地燃烧起来,让她的脸膛像夕照中的岩石一样凝重、辉煌。……有一天,我用打了香皂的毛巾试图清洗掉阳光燃烧后留在母亲脸上的斑痕,可除了洗净她的眼屎之外,一切依然。母亲先前白净后来富态的脸庞成了记忆。……煞白成了父亲的脸色,黑黄挂在母亲的脸上。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年月,时光的大门悄悄把父母推在了老年之列,五十多岁六十多岁时的事还是近些年来的事?”
精致的寥寥数语,父母的伟岸形象跃然纸上。作者通过《热泪》短章,将不同地点不同时期我们民族“母性”的柔情、宽容、不屈与伟大连缀并呈现出来。我非常看好作者这种在文章里通天接地、左右腾挪的气息,不论是情态的渺远还是百姓的烟火,他都能够游刃有余地信手拈来,在这样落地有声的大开大合中,我们总是能够读到他文字里的深邃和旷远,还多少能够领略到散文本身的意趣。
写散文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惑,最难随意把控的是情感的四通八达,要把成熟的思绪落实到文字上,更是令人有猝不及防茫然。卜进善的写作是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的,他处心积虑地调动着所有的积累,貌似漫不经心实则是相当考究的渲染和拿捏,作品所充满的那种摧枯拉朽的磅礴感,都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如何投稿 ✦
麦湾琐憶
投稿邮箱:546926004@qq.com或微信:wsw13830828882
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学生作文,书法绘画,摄影民间传说,非遗等均在征稿之列。
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联及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敬请将您的所感所悟,所知所想,用艺术的语言,真实的拍摄,灵巧的双手展示您的正能量爱好和信仰,超越自我,摆渡自己也摆渡别人;
巜麦湾琐憶》欢迎您,让我们携手同行;欢迎关注,欢迎投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