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在,一批能叠被洗碗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张江“集训”

时事   2025-01-22 08:25   上海  
图片来源:国地中心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上海张江模力社区,来自智元、傅利叶、上海电气等10家企业的102个人形机器人,同时出现在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国地中心”)的两层大楼里,集中训练行走、叠被子、洗碗、拧螺丝、焊接等技能,给人带来“亿点点”震撼。
2024年1月21日,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上海正式启用。“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正处于爆发前夜,”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在启用仪式上致辞时做出判断,“算法优化、硬件升级、仿真平台和数据采集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为人形机器人产业迭代升级和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至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预计2025年将翻倍至53亿元。到2029年,该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32.7%。报告认为,到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指出,2022年特斯拉重启人形机器人项目,启动了这个潜在万亿市场的驱动轮。2023年,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意味着政府对产业的认可和支持。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18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再看2025美国CES电子展开幕式,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公布和14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合作,其中6家来自中国,包括宇树科技与星动纪元、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傅利叶和小鹏。
从行业来看,江磊说,目前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纷纷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苹果、华为等全球六大手机厂商竞逐,国内制造业中有200多家上市公司均已入局,英伟达、微软、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加速前进,国央企开启“狂飙”模式。
从产业、政策到产品再到行业,江磊认为人形机器人的“高价值飞轮”已经产生,实现闭环的最后一块拼图就在于规模化。他预测,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将实现规模化,2026年是进入10万台单品的重要门槛,那将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将不再是特定领域或应用的专用产品,而是作为通用化产品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和场景中。
这就是所谓的人形机器人“iPhone时刻”。2007年1月,苹果正式发布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新纪元,加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个事件,被称为“iPhone时刻”。
“通用化不是指这个技术的通用化,而是指这个单品能够进入到大规模销售,规模化是通用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江磊表示。
关于技术趋势,他指出,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人工智能、训练场和开源生态的集大成者,目前已经形成新的科研范式。“我们怎么开发人形机器人?要开发机器人的肢体,有了机器大脑要用数据集驱动,在训练场完成训练再开源生态实现规模化,这是整个科研范式。以前从来没有用这样一个范式设计人类关于实体世界的产品,这是整个科研范式的改变。”
江磊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极速爆发,但技术路径并未收敛。“我们姑且把它架构成一个机器人需要智驾大模型、操作大模型、分层策略大模型跟基础通用模型,这四个层次才能完成人形机器人的驱动,所以这件事刚刚开始。”
图片来源:国地中心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上海已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开源“青龙”公版机、发布“十八金刚”阵列、开源百万真机数据集及首批团体标准等。
张宏韬表示,未来,上海将重点推进“1+N”虚实融合训练场建设、加速应用落地、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融合。此次启用的训练场是“1+N”格局中的核心,首期部署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助力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
此次推出的训练场被命名为麒麟训练场。据国地中心研发部负责人邢伯阳介绍,训练场主要想解决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效率低、成本高,数据无法跨平台复用,以及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等问题,预计用半年时间收集完成500万条高质量实体数据集。
麒麟训练场一期建设构建了可重构场景和异构机器人,涵盖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和特种应用三大领域的超过10个场景,可容纳超100款异构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场搭建了异构集群采训推开源框架,推出国内领先的真实与生成式动作开源数据集,训练通用技能模型形成通用技能库和知识迁移部署能力。
在具身智能操作及任务调度方面,麒麟训练场联合生态发布完整的“智能操作系统-技能库-任务编排”应用系统,完成“人形数据管控平台-5G通信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在数据网联方面完成可靠稳定的“传输-显示-调度”工作。
此外,麒麟训练场建立了开源共享和贡献机制,基于训练场打造OpenLoong四级开源会员模式,推动训练数据集的开源共享,希望与全球实验室和企业合作,共同促进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
据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介绍,训练场以“10+”人形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的建设,牵引形成上海人形机器人超级中心,并通过在模拟搭建场景中的实际任务操作和仿真迁移等,加快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训练和发育,促进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落地。
摄影:刘素楠
界面新闻在训练场的大屏幕上看到,当天共有102台人形机器人接受训练,其中包括20台全球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青龙”身高185厘米,体重80公斤,拥有43个主动自由度,稳定奔跑速度最高可达10公里/小时。
数台人形机器人站在冰箱背板后面,用机器手握着螺丝刀,对准螺丝孔位,训练拧螺丝。麒麟训练场与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对人形机器人开展螺丝紧固作业技能训练,解决流水线螺丝作业重复性高、安装精度低、效率不足的问题,目标是实现螺丝紧固工作的自动化、高精度、高节拍。
界面新闻注意到,在启用仪式上,国地中心与合作伙伴签署了三类协议:
与智元、库帕思、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等签署具身智能训练场合作伙伴协议,各合作伙伴将通过协同制定数据采集方案,确保高质量数据资源,促进训练场运营优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与上海电气核电集团、长虹集团、海尔、海信、康佳集团等签署了生态场景合作协议,各合作单位形成生态联合,将为具身智能技术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加速具身智能技术的落地和推广,实现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
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同济、非夕机器人、智元等签署的具身智能研发合作协议,汇聚业界顶尖力量,共同推进中国通用大模型的研发进程,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上海麒麟训练场的目的是打造一个样板间。”许彬说,后续,国地中心将通过上海超级中心的成功经验和商业化落地效果,吸引各领域龙头企业与国地中心合作,在一期方案基础上进行定制细分领域应用场景的建设,并在全国进行复制推广。他对界面新闻透露,目前已有江浙皖川等地有合作意向。

江磊认为,人形机器人2025年量产可期,但应用落地仍面临挑战。他宣布,国地中心即将推出青龙人形机器人2.0版本“Deep Snake”。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原创财经新媒体,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