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糖尿病也长寿:七条经验分享,照做就对了!

学术   健康   2024-10-21 09:05   甘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进群学知识


得上糖尿病后,才感觉人生健康最贵,许多糖尿病人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努力,血糖控制得非常好,还活得很精彩,有的人正朝百岁月目标迈进,总结了很好的七条经验,对大家的控血糖防并发症大有好处,今天无偿分享给各位:


一、得上糖尿病,要重视,负责花费更大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投入的疾病,从医疗费用到日常监测,再到药物和检查,这一切都需要金钱的支持。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数据,2021年全球糖尿病相关的卫生支出高达1.31万亿美元,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支出约为165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2万亿元。这只是公共卫生支出的一部分,每个糖友都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财务规划,以应对长期的医疗支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平时如果把钱花在血糖监测或定期筛查上,并配合医生治疗把血糖控制,这样花费就会有所控制,如果前期投入不在这方面,而让血糖高了也不管,等并发症出来,花费就变大,而且是花钱也不一定能治好,如晚期肾病失明或足病,花费几十万不一定能好,前期的小投资把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好就是省了后期的不必要的花大钱,这个最重要。


二、与糖尿病为伴,要把它当终身朋友

控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糖友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尽管我们可以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来降低血糖,但有时血糖仍然会出现波动。这可能受到睡眠不足、压力过大或者外伤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功能可能会逐渐衰退,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的疾病。糖尿病患者需要改变长达数十年的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他们还需要频繁监测血糖、计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服用药物、定期去医院复诊和定期检查等,这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需要顽强的毅力。管理糖尿病是一场耗费心神的持久战。


每个糖友都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来应对这个挑战。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控糖的道理,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避免并发症的困扰。


二、 糖尿病人应对高血糖时,还要重点防低血糖

低血糖是糖友必须学会识别和处理的一种并发症。低血糖可能在没有明显先兆的情况下发生,并且可能导致昏迷等严重后果。老年糖友尤其容易受到低血糖的影响,因为他们对低血糖的反应可能不典型或者没有反应。如果发现自己的血糖值低于3.9mmol/L,应该立即吃15~20克的糖类食品(葡萄糖最佳),并在15分钟后再次检测血糖。这是防止低血糖昏迷的关键步骤。


三、糖尿病目前只能控制,彻底治愈难以实现

任何声称能够治愈糖尿病的人或机构都是不可信的。然而,我们应当坚持控制饮食、规律锻炼、遵守医生的用药指导。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及时进行治疗,有可能实现糖尿病的“逆转”:无需打针吃药,仅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控制就能维持血糖稳定。


四、控制血糖并非意味着完全避免糖分或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糖和碳水化合物并非毒药,长期避免或减少富含碳水的主食摄入反而可能不利于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升糖较慢的主食,同时注意膳食均衡。除了甜食不能过量,其他的五谷杂粮、肉、蛋、鱼类等食物通常都可以食用,否则长期严格的饮食限制可能会引发营养不良和抵抗力下降。在遵循饮食原则的前提下,应注意食物种类的多样化,以照顾到糖尿病患者的口味和习惯。


五、要把血糖控制好,不然伤害全身

糖尿病会对身体的各个部位产生影响,特别是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日常症状可能包括疲劳、口渴、饥饿、多尿和情绪波动等。长期的影响可能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性功能障碍、口腔疾病、胃肠疾病、眼病、足病和抑郁症等。


六、要结识糖尿病同伴

与更多的朋友尤其是患糖尿病、血糖控制好的人交往,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可能会有积极的影响。在面对糖尿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时,结交更多的朋友,经常外出开阔眼界,可以帮助你保持良好的心态。朋友们的鼓励和赞扬也可以帮助你坚持进行血糖管理。


七.得糖尿病,是提醒你要回归规律的生活了

虽然糖尿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换个角度来看,它也并非全然是坏事。许多人得糖尿病前都是因为大吃大喝,爱熬夜,不运动,喜欢久坐不动,体重超标等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努力控制血糖水平,每天检查双脚,每年定期去看医生,并积极检查治疗,我们不仅可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还有可能比普通人更长寿。


有句俗话说得好:“有点小病更长寿”。相对于普通人,糖尿病患者更懂得珍惜生命,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健康,身体状况也可能更好。所以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食多餐多运动,保持心情愉快,这样也能健康长寿!

99%的糖友|还关注了

糖尿病同伴
糖尿病同伴支持官方公众号,内分泌医生支持,传播靠谱实用的糖尿病知识,进群加信微zzqlz8,免责声明: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治疗依据,治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因文章引导的治疗或发生纠纷本平台概不负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