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鉴”千古】千古名人启示录 | 第一期 范长江

文摘   2024-12-31 20:48   河北  




历史人物我们始终铭记于心

他们绝非只是过去的见证

更是时代与文明的坚实支柱

发挥激励后人的作用

他们的品德和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接下来,让我们随小编走进范长江的世界

一起去看看他的精彩事迹吧~




少年壮志,征程开启


范长江,原名希天,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农村,是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代表

    他早年参与南昌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1928年进入中央政治学校学习,但因对国民党失望于九一八事变后选择离开。1932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随后开始了新闻工作。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对西北地区进行了为期十个月、行程六千余里的考察,并在此期间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集结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增进了公众对西北地区情况的了解。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范长江不顾危险,奔赴西安、延安等地采访。他的报道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让全国人民了解到事变的真相。1937年2月,他作为除斯诺外首个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会见并长谈。他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为全国人民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

     1937年11月8日,范长江胡愈之等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39年5月,他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新中国成立后,范长江担任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等重要职务,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用自己的行动和笔,为中国的新闻事业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见证历史,勇破封锁


好的新闻作品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范长江也正是身体力行坚守“四力”,让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经久流传。


用脚力丈量土地,俯身挖掘新闻


范长江自1935年起作为《大公报》通讯员,深入西北地区采访。他从成都到兰州,历经艰难,步行和骑马完成大部分旅程。在10个月内,他走了6000多里。范长江将这种实地采访的精神带入青年记者教育。1950年1月,他成为人民日报社社长,在报社面临稿件短缺时,借鉴前苏联影片《大转变》的启示,提出报社应进行大转变,积极派出人员采访,提出决胜于社门之外的口号。尽管有人怀疑,他坚持这一决策,最终使报社工作转为主动。



用眼力预判局势,观察民生真相


在中日战争迫近之际,记者范长江意识到沿海地区难以长期防御,认为抗战的后方将在西北西南地区。因此,他感到有必要对这些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西北行进过程中,实地记录了民众的苦难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用脑力看清本质,坚守革命阵地


范长江的通讯作品通过纪实手法,融合了丰富的历史、地理、人文和自然知识,并揭示了重要政治信息。他关注西北地区的困境,并表达了深厚的爱国情感。西安事变后,他决心前往西安,探究中国政治的真相。采访周恩来后,他对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解决主张有了深入理解,澄清了事实。


用笔力书写作品,传递正确思想


范长江的通讯作品文笔流畅,可读性高。生动地记录所见所闻,勾勒事情真相,更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用文字有力揭露了敌人罪行,鼓舞了中国人民。




精神不朽,时代之光


范长江强调新闻写作应尊重事实、保持客观,并认为新闻是群众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他主张报纸应具有阶级性、政治性党性,同时坚持服务大众和社会,密切联系群众。范长江还重视新闻人才的培养,强调新闻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素养和人格。他的新闻思想和精神影响了众多青年记者,激励他们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贡献力量。范长江的诗作也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和新闻理想的传奇一生,为后来的新闻人指明了方向。

在新闻史的长河中

以范长江为代表的历史人物

为传媒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传承他们的精神

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

为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你还想与我们分享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

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文字 | 何康乐

视频 | 郝伟华

排版 | 王晓敏

推送 | 郝伟华

编辑 | 张斯文 刘力蒸

审核 | 高烨朴






河传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是河北传媒学院新媒体特色鲜明的一个二级学院。学院开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8个本科专业和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5个专接本专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