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4个省、纵横25000里、历时两年多……9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演绎了近代中国一场最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
如今,这场伟大征程经历的苦难已经沉淀,但伟大征程所创造的精神,依然在升华。新华社长篇通讯《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之际》,对长征进行了简洁而又深刻的概括:长征“蹚出了一条路,锤炼了一支队伍,铸就了一种精神”。
这场起于赣南、落子陕北的卓越征程,其间有太多让人荡气回肠的节点和场景。此前,笔者写过《赣南底色》《延安的境界》,今天,笔者想以《致敬遵义》,献给黔北的那座古城。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一些节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前行之路,比如遵义。
在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我又一次来到了黔北这座古城,来到了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旧址。
每次站在这座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两层小楼前,我都不由自主地想,是历史选择了遵义,还是遵义契合了历史?让这座一直默默深藏于深山的古城,突然在风云际会的20世纪30年代惊艳亮相,瞬间从幕后来到了中国革命舞台的中央,从此深深嵌进中国革命史。
当时的情形,犹如一场胜负已定的博弈,力量悬殊、处于下风的中国工农红军似乎已陷入绝境……却因落子遵义的一着妙棋发生惊天逆转,从此中国革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于是,长征路上的一座城、一栋楼、一次会议也定格为经典和传奇。
轻轻踏着木楼梯来到二楼的一个房间,地面铺着红木地板,天花板上吊着一盏煤油灯,中间是一张长方形桌子,椅子围成一圈。这间仅有27平方米、用油灯照明的小屋,就是当年遵义会议旧址。正是于此,作出了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伟大抉择。此后,尽管仍有曲折迂回,但已经改变不了中国革命一马平川的发展态势。
我不由感叹,一间只有27平方米的屋子,竟然承载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这是一种怎样的伟力啊!
时光流转,只有小楼东侧高高的大槐树,见证了这里的盛衰兴亡。当年红军长征抵达遵义,选择这座小楼作为会址时,小楼落成不久,旁边的小槐树也才刚刚种下。
岁月迭序,四季更替,槐树经风雨、历雪霜,渐渐枝繁叶茂。据资料记载,大槐树主干曾因细菌引发长过一颗大大的“恶性肿瘤”,后经切除修补,大槐树重新焕发生机,愈加健康茁壮。
这一幕不由让人产生联想,一个政党也像一棵树一样,在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中,难免遭遇各种考验和侵害。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我们党依靠自身力量纠偏正向、拨乱反正,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此后近一个世纪,我们党同样有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勇气,清除内部病灶和隐患,确保了党的健康壮大。
20世纪80年代,大槐树的一颗种子落入泥土,慢慢生根发芽,又长出一棵槐树,如今也有十几米高了。两棵槐树往不同的方向伸展,竟然形成一个“V”字形……
万物有知,这不断向空中伸展的“V”形,不正是今日中国不断向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实写照?
长征,是一部险象环生而又精彩纷呈的历史大片,遵义会议无疑是其中最精彩和经典的情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任何剧情都有其发展的逻辑。穿过历史云烟,我把目光投向了瑞金的那座小山。红军长征出发前,在那里已经埋下了遵义会议的伏笔。
这座山叫云石山。这是一座小小的石头山,地理海拔不过50米、方圆不足千平方米,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海拔高度和心理宽度,却难以用数字来标注。
云石山上有座云山古寺,云山古寺后有一组雕塑,雕塑呈现的是毛泽东与张闻天坐在石凳上深入交谈的画面。每次站在这组雕塑前,我都情不自禁默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交流,历史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形?
这组雕塑是后来弄的,也非名家大作,却真实还原了90年前的历史场景。
从1934年下半年开始,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中央苏区范围越来越逼仄,敌机每天疯狂轰炸,瑞金情势危急。1934年8月1日,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与时任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张闻天,都搬到了云石山上的云山古寺。
从1931年赣南会议被剥夺党的领导权,到1932年宁都会议被剥夺军权,毛泽东遭受排挤已经两年多。张闻天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当时也正受到排挤……所幸,历史永远站在真理一边,相同的际遇,以及内心对党和革命前途命运的深深忧患,让两位伟人走到了一起。就在长征出发前一天,两人还坐在住处前黄桷树下的石凳子上彻夜长谈……
此后,长征路上王稼祥的加入,担架上的行军和交流……聊什么已经不重要,我们知道的是,这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和细节,皆成为遵义会议的引子和前奏。更深刻的寓意是,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与张闻天、王稼祥为代表的“海归”马克思主义者的真正融合,这种融合,不正是遵义会议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演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式道路由此诞生!
站在今天的路口遥望历史,我似乎隐隐约约看见云石山与遵义之间,有一条或隐或现的道路相连……
遵义会议后,在黔北赤水河两岸狭小空间,重回历史主场的毛泽东,以天才般的杰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如果说一渡、二渡赤水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那三渡、四渡已经是“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从1935年1月19日,遵义会议结束第二天,到1935年3月21日,3万多红军跳出国民党40万大军重围扬长而去,两个多月来,毛泽东带领红军在狭小地带纵横捭阖、飘忽往来。在他出神入化的指挥下,红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声东击西、出奇制胜,冲破国民党40万大军的一次次合围,于绝境中寻生机,最危急的时刻,国民党军距离毛泽东坐镇的指挥所仅几十米!
四渡赤水是一个可以复盘但不能复制的神来之笔,连毛泽东自己都评价,“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最得意之作!”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遵义会议的伟大决策。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诞生到1949年取得政权,前后28年,遵义会议承前启后。前14年,不屈不挠、艰难求索,一路跌跌撞撞行至遵义,迎来转折。后14年,从遵义出发,中国共产党甩掉了共产国际的“拐杖”,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独立自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无比精彩地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从此一切改变了模样……
改变后的模样,该就是今天遵义的模样,中国的模样!而且,这模样会越变越好……
往期推荐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
主审 | 江声玉
总编 | 谢兴发
编审 | 高玉玲
责编 | 高 阳
来源 | 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