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正是基于对科技源动力的深刻洞察与内在逻辑的充分认知,一年前,长沙为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出台了纲领性文件,并推出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
10月31日,长沙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对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科技创新如何再上台阶,再攀新高?如何把科技源动力化为发展驱动力,甚至成为持续释能的爆发力?笔者有一些思考与建议:
其一,千方百计把科创成果转化。长沙近年来着力深化“政产学研金”协同,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加速本地转化,亿元转化大单频现。正如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在会上介绍,该校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在长沙转化,作价入股转化的知识产权76%在长落地,已孵化23家科技型企业,总估值超50亿元。
长沙的院校资源比较集聚,还有不少新创及高科技企业,在研发方面一直发力,表现亮眼。做好科创成果转化已有良好基础,不过需要继续机制创新,以及设立与扶持各类引导基金或风投资金,帮助更多的成果“变现”。
其二,加速科创要素集聚,构建高效的生态圈。
今年9月,央视《对话·创新中国行》走进长沙,聚焦互联网岳麓峰会。节目中长沙公布了一组最新数据:“一年多来,新增各类研发机构866家,增长幅度是原来的4.3倍,带动研发人才加速聚集、研发投入快速增长。”10月31日的大会则透露,“过去一年中,长沙推动‘三类500强’项目加速落地,实现科创资源‘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双提升,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集聚。”要素集聚就能成链、强链,形成协同高效、良性循环的科创生态圈,从而不断提升科创实力与竞争力。
再者,把优势做强,把“短板”拉齐,尤其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高性能液压传感器关键生产技术获得突破;解决医疗影像领域难题的国内首台大孔径移动CT发布;全国首款肾功能体外检测试剂盒获批……这是今年以来在长沙亮相的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大会现场,创造多项行业之最的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魔塔1165”纯电动重卡等长沙市十大技术创新产品(2022-2024年)通过视频集中亮相,“首创”“首款”产品成为“主打”。这些首创与首发,天生带有优势基因,有助于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强者更强便能生成“马太效应”。
还要想方设法把人才引来,留住,用好。一年多来,长沙“新增国家、省级科技人才1300余人,通过企业研发中心引育集聚人才近6000人,在长外国专家增长14%。”期待人才政策持续加码,不断打造“平台聚才+产业引才+服务留才”的创新型人才招引体系,人才“生态圈”不断优化。
笔者以为,以下几点也不容忽视:科创要“容错”,允许失败才能最终走出失败,并逐渐走向成功;科研与创新也不能急,要相信积累、相信时间;科研尤其需要开放与交流,“头脑风暴”才能催生火花,闭门造车注定越走越窄。而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播,讲好科创及研发的成果(产品)及人物故事,也能不断为科创新态势、新热潮的形成而强势赋能。
来源丨长沙晚报
初审丨蔡俊翔
二审丨徐罗
更多信息,值得关注!
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长沙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